近期,北京出现了降雪,但雪量未达初雪认定门槛,此情况吸引了公众的极大关注。1987年10月31日,北京首次记录了初雪。从1961年到2022年,平均初雪日为12月3日。关于此次降雪是否为初雪,各界看法不一,争议激烈。
降雪与初雪标准
气象学对首场降雪设定了明确的标准。在北京,若全市20个气象站中有超过10个记录到降雪,或者城区内5个气象站积雪量达到一定标准,则该日被认定为初雪日。但在11月24日至25日,降雪仅限于城区,覆盖范围较小,持续时间较短,未满足初雪条件。根据数据,该时段全市平均降水量仅为2.7毫米,属于小雨范畴。
初雪的定义在全国各地不尽相同,但其预测过程却极具难度。原因在于,降雪的形成需要水汽与冷空气的共同作用。以北京为例,其所需水汽主要源自南海与渤海湾,且只有当这两部分水汽交汇时,降雪才有可能发生。
昨日降雪过程
24日晚11点至25日凌晨8点,降雪量未达初雪标准。全市中,密云查子沟的降水量最为显著,为9.2毫米;城区中,海淀紫竹院的降水量最高,达4.5毫米。就最大小时降水强度而言,密云流河峪以2.6毫米/小时的成绩居首。总体而言,本次降雪的总量与强度均属较小范围。
初雪覆盖标准未实现,主要因素在于其对城市的影响相对较小。相较山区降雪,本次城市降雪效果未能达到预期。一般情况下,初雪应对城市等区域实现较大面积的覆盖。
降雪形成的条件
降雪的产生依赖于两个主要条件:一是水汽的充足,二是北方冷空气的汇合。这种特定的条件组合,是中低空区域形成降雪云层的必要条件。降雪云层的形成,又会导致地面温度下降,最终引发降雪现象。
北京市目前正遭受强冷涡天气的影响,整个城市被冷涡云层所笼罩。随着夜晚的降临,更多的冷空气补充进来,高空中的水汽迅速达到饱和状态,并开始凝结成水滴。尽管根据预测,平原地区不会出现降雪现象,但干燥的底层空气却促使雪花飘落,然而,这些雪花的数量还未达到形成初雪的程度。
初雪预报的难点
初雪预测面临的主要难题是水汽和冷空气必须同时存在并相互配合。若任一要素发生变动,都可能干扰降雪的形成。这种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使得初雪的气象预测充满变数。
各地普遍面临对初雪预测的困难,原因相同。这种难度突出了初雪的罕见性,确实显示出其“可遇而不可求”的特点。
水汽来源的影响
北京地区的降雪主要受南海和渤海湾的气候条件影响。南海的湿润气流与北方冷空气在北京交汇,常常引发降雪天气。
渤海湾水汽回流,偏东气流与西北气流在北京交汇,此现象亦能导致降雪。水汽来源多样,对降雪影响各异,从而影响降雪规模、覆盖面积和强度等要素。
气温骤变的应对
近期气温骤降,北京受寒潮侵袭,遭遇了非典型降雪天气。寒潮引发气温显著下降,公众需格外关注保暖防护。
众人期待着初雪的到来,请问您预计北京的首场降雪将具体在何时出现?欢迎点赞并分享这篇文章,同时欢迎在评论区进行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