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0万元打造的智能制造中心,学生亲手编程指挥机器人,未来工厂就在眼前  第1张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智能制造工程中心里,有一班级授课情形独树一帜。这一现象揭示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的新趋势,亦体现了一种探索制造业人才需求创新的途径。

智能制造工程中心

5600万元打造的智能制造中心,学生亲手编程指挥机器人,未来工厂就在眼前  第2张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智能制造工程中心近期备受瞩目。该中心投资逾5600万元建成,集多种功能于一身,成为区域内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基地。中心设于学院内,是学校战略布局的重要成果。中心构建了“校中厂”,将教学与实际生产紧密对接,为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提供了稳固的硬件基础。此举推动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实际需求的紧密对接,突破了传统理论教学的限制。

企业人才需求背景

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态势引人注目。目前,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融合存在较大挑战,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显著增加,且这些人才需具备全面的技能。以广州明珞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一般事业部总监杨永峰提到,过去两年间,现场工程师岗位人才短缺问题突出。这些工程师的职责介于研发和常规工种之间,涉及独立维护、调整及操作生产线设备等工作,对企业生产流程至关重要。不过,寻觅这类人才却遭遇了不少难题。

番职院与企业合作

番职院为了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提升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于去年推出了一系列关键措施。该校与广州明珞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双方共同从智能制造学院中选拔了30名大一新生,共同组成了“广州番职—明珞现场工程师班”。这个班级肩负着特殊任务,其培养方案与常规课程不同,专门针对企业的具体岗位需求进行定制。

广东产业发展需求

设立“现场工程师班”是为了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求。广东省正努力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成长,对此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急切。职业教育部门对此作出积极回应,努力增强自身的教育匹配度。此外,《行动计划》等相关政策已明确指出,将扶持职业院校打造人才技能实训平台,旨在培育符合高端装备制造业急需的各类技术人才。

番职院专业群构建

马仁校长指出,该校近年来致力于工科领域的拓展,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设立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和前沿材料等众多专业集群。这些专业集群的建立,旨在集中力量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确保培养出的人才能够精确对接产业的关键环节,并具备优秀的岗位适应性。这一举措旨在提升学校的整体适应能力及其对社会作出的贡献。

独特的教育模式

该“现场工程师班”的教育模式与常规教育体系有着明显的不同。该班级实行“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学生不仅在学校接受专业课程教育,还需进入企业参与具体项目。在真实的生产线环境中,教师能够指导学生依据企业订单进行实际生产操作。为了确保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质量,番职院与企业共同构建了一个完善的培养体系。该体系包括将企业标准纳入招生考试和职业能力评估的多元评价体系,并设定了淘汰率不低于6%,同时实施动态的优中选优增补机制。

各位读者,这种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在职业院校中的推广前景如何,您是否持乐观态度?若本文对您有所触动,不妨点赞并广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