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巴金先生迎来120周年诞辰。当天,在徐家汇地铁站附近的文化长廊(紧邻7号出口),一场名为“巴金在徐汇图片文献展”的活动盛大开幕。此次展览不仅具有深刻的纪念价值,更是对巴金先生的一种特殊缅怀。它无疑将唤起公众对巴金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

惊!巴金诞辰120周年,徐汇见证他的文学历程,快来瞧  第1张

巴老与徐汇的特殊缘分

1923年春季,巴金先生抵达上海,并选择徐汇的南洋中学作为其求学之地,这标志着他离家后的首次探索。在此阶段,他创作了多首短诗,诸如《黑夜行舟》、《寂寞》以及《一生》等,从而开启了其文学创作的生涯。同时,巴金先生在上海,如淮海路等地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他在徐汇留下了丰富的回忆,这段经历成为了他们之间独特的缘分,并见证了巴金先生的成长历程。

这些地点见证了巴老在创作生涯初期对艺术的探索。在此,他深入体验了生活,汲取了创作的灵感,这些经历为其后续的文学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徐汇可以视为巴老创作生涯的起点之一。

巴老在徐汇的居住经历

1936年冬季,巴金先生迁居至拉都路敦和里21号(现今位于徐汇区襄阳南路36弄22号),此间他完成了童话集《长生塔》及长篇小说《春》的部分章节。至1955年,巴金先生一家搬迁至武康路113号,并在该地址居住了半个世纪之久。在此期间,他创作了《随想录》、《团圆》等众多重要作品。

巴金先生的这些居所,是其创作与生活的核心场所。在这些居所里,他历经岁月的流转,经历了丰富的人生历程,创作了众多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不仅映照了巴老文学成就的辉煌,也记录了他日夜不懈的思考与努力。

巴金在徐汇的生活图景

巴金先生的一生,超过半数时光留在了徐汇。在这片土地上,他和家人共同描绘了幸福的画卷,与亲友间的互动也充满了温馨。他的生活既丰富多彩,又饱含了人生的种种情感体验。

徐汇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里,他日常的点滴生活与情感逐渐积淀,并转化为创作的动力。家人的温馨时光、与亲友的交往,无不渗透进他的文字之中。

惊!巴金诞辰120周年,徐汇见证他的文学历程,快来瞧  第2张

展览资料呈现

本次展览中,巴金故居通过书信、手稿、照片、文章等多元资料,立体呈现了巴金先生在徐汇的生活风貌。此举使得公众得以全面认识巴金先生的生平。资料中既有文字描述,又有直观的图像展示。

资料整合呈现,生动再现了巴金在徐汇的居住、生活与创作情景。这使得观众得以窥见一个更加丰满、立体的巴金形象,同时,也向参观者清晰展示了巴金与徐汇之间的紧密联系。

展览的篇章设置

展览共划分为三个部分。首部分“履痕”,通过编年史的方式,呈现了巴金在徐汇的居住与工作状况。次部分“朋友”,挑选了22位与巴金交好的好友在武康路113号附近的居所进行展示。第三部分“日常生活”,根据巴金的日记资料,整理出他在徐汇的约30处活动场所,并详细描绘了他的生活轨迹。

篇章结构清晰有序,各章节从不同视角揭示了巴金与徐汇之间的联系。读者得以全方位地洞察巴金先生在徐汇地区的诸多事迹。

展览的意义

此次展览对众多读者具有深远影响,它让大众得以近距离接触并深入了解巴老。观众得以追溯巴老在徐汇的岁月,感受这位百岁老人在梧桐树下留下的痕迹。同时,展览亦唤起了老徐汇人的诸多回忆。

此展览能否吸引更多年轻观众深入探究巴金先生的作品?诚邀各位点赞并转发此篇文章,同时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惊!巴金诞辰120周年,徐汇见证他的文学历程,快来瞧  第3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