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突发紧急情况频发,掌握急救知识显得尤为关键。值得注意的是,众多人急救技能不足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近期,省统计局机关工会与广东省红十字会携手合作,此举颇具现实意义。
培训开展的背景
当前社会,意外事故层出不穷,掌握急救技能对于在危急关头拯救生命至关重要。省统计局机关工会,本着对干部职工身心健康的深切关怀,针对实际需求,于11月21日这一特定日期,选定了站内30多位干部员工作为培训对象。此举旨在增强职工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我救助和相互救助能力。这不仅是对职工的深切关怀,更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同时,针对员工应急技能相对薄弱的现状,此次培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普及急救知识已成为社会进步的关键环节,无论何种行业,紧急状况都可能随时发生。省统计局认识到,向员工传授应急救护的历史与演变等相关知识,不仅能够确保员工个人安全,而且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培训的前期准备
本次培训启动并非急促,而是经过前期细致的筹备。参训者需首先通过“救在身边应急救护服务平台”微信小程序完成注册和登记。该小程序是线上线下培训衔接的关键环节。线上教学课程随后展开,为线下培训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契合现代学习节奏,有效利用时间,确保职工在参与线下培训前已具备必要的知识储备。
线上课程安排有效提升了培训效率,员工可根据个人时间灵活安排学习,展现了课程的灵活性。这种有序的前期准备工作,对于培训能否顺利实施至关重要。特别是针对参与人数众多的培训,线上准备不仅缓解了线下工作的压力,还使培训流程更加流畅。
线下培训的内容
线下培训内容广泛,涵盖了从应急救护的历史演变到其理论基础的全面讲解。具体包括现场应急救护的关键理念、基础原则及操作流程。特别是心肺复苏术(CPR)作为核心技能之一,其操作对于在心脏骤停的紧急情况下挽救生命至关重要。此外,培训还涉及了常见急症和意外伤害的应对措施。
省红十字会专业老师对AED操作等现代急救技术的教学细致入微。他们的讲解是确保学习效果的关键。此外,老师们还逐一演示了心肺复苏、AED的实际操作、三角巾的正确使用以及绷带的包扎技巧等创伤救护规范。这些技能在应对战斗、自然灾害或意外伤害时显得尤为重要。
培训中的模拟训练
理论学习完成之后,模拟训练成为必须环节。参训人员被分组进行模拟训练,这种分组形式有效提升了参与度。现场的专业老师提供指导,确保每位参训者都能获得充分关注。模拟训练中,具体操作要求被详细讲解,使参训者明确每个步骤的标准。
教师将亲自指导急救技巧的关键点,细致地纠正操作中的不规范动作或不足之处。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因为实际操作中微小的疏忽可能引发截然不同的后果。模拟训练不仅能够提升技能的熟练度,而且还能显著增强员工在紧急情况下的信心。
最后的实操考核
完成所有理论课程与模拟操作训练后,紧接着便是实际操作考核环节。此环节是评估参训者知识掌握程度的关键步骤。参训者需依次接受考核,严格的考核机制有利于确保培训效果。只有成功通过考核,才能证实员工是否真正掌握了急救技巧。
考核过程能够让学员认识到学习中的短板,便于未来深化学习、提升自我。省统计局机关工会将考核结果视为评估培训成效的关键指标,这有利于今后类似活动的更高效开展。
培训的成果与意义
参训人员普遍反映收获颇丰。在理论层面,他们全面掌握了应急救护知识,并拓宽了知识领域,特别是在应急救护知识方面弥补了不足。在实践技能方面,通过模拟操作,他们熟悉了救护流程,提升了救护技巧。这些举措有效增强了职工的应急处置能力。
此举不仅为员工未来有效处理突发事件、进行紧急处置奠定了稳固的基础,而且有力地维护了干部职工的身体健康,促进了安全、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构建,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全省统计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当前,社会上众多单位和群体仍缺少急救知识的培训。你所在的单位是否开展了此类培训?期待大家的点赞、分享,并在评论区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