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面对将菜肴化作音乐的提议,感到困惑不解。食物本身并无声音,如何能通过音乐来展现其风味?这一新颖且极具挑战性的构思,最终催生了交响乐作品《中国厨房——味觉的盛宴》。
独特的创作背景
上海交响乐团特邀青年作曲家梁皓一担纲创作。该作品是为庆祝乐团成立145周年而作,将于11月23日在上海交响音乐厅举行全球首演。此创作非同寻常,梁皓一倾注一年心血精心打磨。为汲取灵感,他频繁造访锦江饭店,与厨师郭予文、黄国平交流,并观摩名菜烹饪过程。上海交响乐团亦全力支持,精心搜集和运用多种乐器,以期完美呈现这部作品。
上海交响乐团全力支持梁皓一的艺术创作。例如,乐务李轩达在接到非同寻常的乐器采购请求时,尽管感到意外,但仍积极予以协助。打击乐声部负责人顾恺为了追求独特的音效,特地在网上购买竹制双响筒,并对其进行拆解,以重现“竹筒野味饭”的声响。这些举措体现了乐团为作品成功问世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多样的乐器使用
该作品在乐器选择上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其中,海洋鼓的运用尤为独特,它巧妙地模拟了“热爆明虾”投入油锅时发出的“欻”声。此外,盆和叉也作为打击乐器出现在作品中。在表现“青瓜拌海蜇”时,半音阶钢琴独奏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特殊音符传达出海蜇的冰凉感。而水琴则通过特殊的音效,为“松鼠桂鱼”营造了一种神秘而清冷的氛围。
作曲家们巧妙地运用创新手法来演绎乐器。在“热爆明虾”这一乐段,小提琴手在短短15秒内随机演奏5个音符,生动描绘出虾在油锅中跳跃的生动场景。而在“北京烤鸭”的旋律中,菜刀的使用与特效音色“TurboCrasher”的镲片声相结合,锅碗瓢盆的撞击声亦同步演绎。
菜品与音乐的融合
每一道菜品均拥有其独特的音乐诠释。“青瓜拌海蜇”通过钢琴的音色传达出冷菜带来的冰爽感。“佛跳墙”则以小提琴的揉弦技艺描绘出浓汤的丰富口感与身体的温暖体验。“北京烤鸭”则巧妙融合了模拟鸭鸣、磨刀声以及烤鸭皮酥脆的声响,以独特的音乐形式进行呈现。
“松鼠桂鱼”通过水琴音效营造出特定的氛围。而“热爆明虾”的音乐生动至极,甚至令厨师们为之惊叹。它不仅包含了油炸烹饪的声响,更巧妙地捕捉到了虾的鲜活口感。这种音乐与菜品在口感和氛围等多维度上的相互映照,体现了音乐在餐饮体验中的独特作用。
年轻的作曲家
梁皓一,一位年轻的“95后”作曲家,尽管年纪轻轻,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出生于香港,曾为《红海行动》、《长津湖》、《焚城》等多部热门电影担任配乐。在创作《中国厨房——味觉的盛宴》时,梁皓一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将他对电影配乐的深刻理解融入作品。他旨在呈现的,不仅是美食的视觉形象,更是那些充满故事性的美食瞬间。
他面对创作的挑战时毫无畏惧。他凭借不懈的努力,成功地将食物与音乐从看似不可能的结合转变为富有创意的融合。在他看来,音乐是接纳新鲜尝试和挑战的。
有趣的创作轶事
创作过程中涌现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梁皓一曾为寻找表现“热爆明虾”入油锅声音的合适音效而苦恼,最终他发现了海洋鼓这一元素。此外,在描绘虾在油锅中跳跃的场景时,让小提琴手们随机演奏,这一创意同样颇具新意。
上海交响乐团的负责人员接到关于采购锅碗瓢盆的请求后,感到十分惊讶。为了模拟一个乐章,他们甚至专门网购了乐器进行拆解,这种做法在常规的创作流程中极为罕见。
演出前的互动
演出前夕,上海交响乐团于锦江饭店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圆桌派”活动。嘉宾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得以欣赏到音乐片段。此活动不仅使观众提前领略《中国厨房》的音乐魅力,亦是对该作品的一次有效预热与推广,激发起他们对这部美食与音乐交织之作的浓厚期待。
11月23日,这部作品将在上海交响音乐厅拉开首演帷幕。届时,我们期待广大观众的热情参与。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畅谈观感,并对本文给予点赞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