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地铁11号线一期工程传来喜讯。中交三航局负责的浦口至临港区间1号联络通道泵房侧墙模板已成功拆除。同时,2个联络通道也顺利竣工。这一进展标志着南京跨江交通网络建设取得了新突破。

南京地铁 11 号线一期工程浦-临区间联络通道顺利完工,意义重大  第1张

浦-临区间工程意义重大

南京地铁11号线一期工程承载着重大意义。作为城市跨江交通网络的关键一环,该工程显著加速了南京构建“东西畅通、南北互通、内外相连、江城融合”的快速交通体系。工程主要服务于江北区域,有效减轻了该地区的交通压力,从而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此举对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规划具有关键推动作用,其深远影响涉及城市整体发展及居民生活质量,对南京城市化进程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联络通道基本概况

浦-临区间1号联络通道兼泵站已完工,其中包含的多项数据引人注目。该联络通道覆盖土层厚度约为26米,线间距约为13米;2号联络通道的覆土厚度约为19米,线间距约为14米。两个联络通道在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均采用了冻结法进行加固,施工方法为矿山法。此施工方式针对其特定的地层条件和建设要求而设,然而,也需应对地下施工中普遍存在的多种挑战。

施工难度挑战巨大

施工难度显著。联络通道的冻结法施工包括开孔、冻结以及开挖等多个复杂工序。1号联络通道位于粘土层,而2号联络通道则位于粉砂层,两者施工地层各异。这些区域均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任何疏忽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此外,施工过程中还可能遭遇涌水涌泥、冻胀变形和冻土融化等多种风险,因此施工团队需在各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和应对策略。

应对施工挑战措施

中交三航局项目建设团队为克服施工难题付出了诸多努力。他们主动向设计单位咨询冻结法施工的管控措施和行业标准,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无线传感器”技术,以便实时监测冻土温度变化,同时便于对冻结效果进行检查与分析。此外,他们还邀请了资深的大学教授和行业专家到现场进行考察,并就优化方案提出专业建议。项目团队还组织了专项培训,针对施工通道的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和技术交底,详细讲解了从施工流程到技术难点等各个方面。

安全风险应对策略

项目建设团队针对施工中的安全风险,预先制定了应急计划,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在施工期间,他们安排了专人全天候监控作业,对打孔、冷冻、开挖等关键环节实施严格监管,确保施工措施得到有效执行。特别在土体冷冻稳定性方面,团队投入了大量的努力,这是保障联络通道安全施工的核心。此外,为确保冷冻设备的安全运行,他们逐一排查潜在风险,并迅速应对突发情况,从而保持了施工全过程的安全生产态势稳定。

对后续工程的意义

浦临区间联络通道的顺利竣工意义重大。此举为冻结法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项目后续将依照地表监测数据进行融沉注浆等作业,以确保地铁11号线项目安全、平稳地完成收尾阶段。此成功案例还为未来其他地铁线路联络通道的建设树立了典范,可供同类型工程参考学习。

广大读者,末了提出一问:在地铁建设过程中,您觉得是安全管理还是技术创新更为重要?热切期待您在评论区发表见解。同时,诚挚邀请您为本文点赞及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