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惊现明清时期凿刻的十一座佛像金身,你见过吗?  第1张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田野调查进入决定性阶段之际,全国各地纷纷积极参与。对于兰溪市来说,该市的文物普查工作正取得显著进展,每一次新发现都如同拨开历史迷雾的一角,既令人充满期待,又引发激动之情。

普查新阶段兰溪在行动

目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田野调查已进入关键阶段。兰溪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的普查团队正积极投身于村落与田野的调查工作中。他们穿梭于田间地头,身影忙碌而活跃。截至目前,地面勘查、走访民众、搜集线索等工作正有序推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已达到10处。这一团队的行为充分展现了他们对文物普查工作的深切关注和积极投入。在当前这个关键时刻,他们正全力以赴,为彻底查明兰溪市的文物资源状况作出贡献。

西岩寺新发现

近期,诸葛镇殿后朱村西岩寺传来新消息。专家与普查团队在该寺崖壁上发现了一组造像。该组造像包含九龛,其中金身佛像十一尊,并附有七方题记。造像主题为坐佛与罗汉,整体造型栩栩如生,形象庄重。初步判定,这些造像刻于明清时期。西岩寺历史悠久,据《兰溪光绪县志》载,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为兰溪市现存佛寺中“寺龄”最长的。此次新发现的造像,无疑为这座古老寺庙增添了更多神秘感。

西岩寺的历史沿革

西岩寺的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至唐朝贞观年间。历经沧桑岁月,这座寺庙在宋治平初年更名为明因教院。宋朝学者叶谦曾言:“兰江之瑞山,三院依山而立:东为广严,中为无垢,明因则位于其西侧。”此言揭示了西岩寺等寺庙依山而建的特色。自古以来,西岩寺目睹了无数历史变迁,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近期新发现的造像,让这座古老寺庙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

专家眼中的新发现

崔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保室主任,对此次新发现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现场发现的多个龛规模宏大,佛像体积亦相当可观,这无疑成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新发现。在众多专家看来,这一发现远不止几尊造像那么简单,它揭示了文物普查中一种具有价值的文物类型。这一发现或许能为研究明清时期的宗教文化、社会风俗以及雕刻艺术等多个领域提供宝贵的实物证据。

兰溪市文物普查后续工作

兰溪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李晖指出,当前工作的核心是对全市2631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核。随后,相关部门将依照法定程序进行认定、登记,并对外公布这些不可移动文物。此外,还将编制兰溪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目录,并向公众披露普查结果。这些举措对于全面了解兰溪市文物资源现状至关重要,有助于社会各阶层更系统地认识本地文物,从而更有效地保护这些资源。

文物保护宣传工作

兰溪市不仅高度重视文物普查的实际行动,亦同样注重宣传推广。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相关部门将持续强化“四普”以及文物保护工作的意义宣传。同时,普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旨在提升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这一举措是确保文物持续得到保护的核心。只有当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得到提升,文物在现代社会中才能得到更有效的保存。兰溪市在这一领域的举措,对于整个文物保护工作的推进具有积极作用。

在文物普查活动中,我们面临一个需深入探讨的问题:在现代社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协调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我们期待在评论区看到您的观点。如本文对您有所启发,请您点赞并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