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第一!这位讲解员不简单,他让博物馆活起来了  第1张

在第三届各省区市社科普及基地讲解员大赛上,洛阳市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的讲解员马国哲荣获三等奖。这一成就背后,蕴含着众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深入的学术研究,实为值得关注。

大赛中的出色表现

在第三届各省区市社科普及基地讲解员大赛的省赛环节,33岁的马国哲,一位具备5年讲解资历的讲解员,以其卓越的才能脱颖而出。他的嗓音极具感染力,讲解内容专业,表现风格稳重,赢得了评委团的一致好评,荣膺全省冠军,顺利晋级全国总决赛。全国总决赛环节更为多样,包括自主命题讲解与随机命题讲解等多种形式。马国哲在省赛中成功晋级,充分展示了其非凡的实力。在如此激烈的角逐中,他能够登上全国总决赛的舞台,进一步彰显了他深厚的功底。

全国决赛这一充满挑战的竞技场上,马国哲面临挑战的加剧,却依然依靠个人能力,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在多轮不同形式的考验中,每一环节都对他提出了挑战,但他勇往直前,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荣获三等奖,带着荣誉凯旋。这一成就,无疑是其讲解员生涯中的一大亮点。

进入讲解行业的契机

马国哲,一名新闻采编专业的大学在读生,在全市选拔赛中成功崭露头角,进而加入了博物馆讲解员的队伍。最初,他在洛阳仓窖博物馆担任讲解员,不久后,又被调任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尽管讲解员一职与其所学专业并无直接关联,但一次选拔经历却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那次比赛中,他出色的表现与他职业方向的转变紧密相连,正是这次勇敢的尝试,为他开启了讲解员这一职业的新篇章。

马国哲自涉足此领域以来,便全情投入其中。在其新岗位上,他逐步明确了个人兴趣。尽管非科班出身,但他凭借持续的努力和对讲解工作的热情,一路走来颇为顺利。他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积累,为今后在大赛中成为杰出讲解员打下了坚实基础。

立足本职工作的创新

马国哲在担任讲解员期间,巧妙运用多变的讲解技巧,灵活调整教学方法。他不仅依靠馆内图片、实物等资源向游客介绍隋唐大运河文化,还从游客的视角出发,进行深入思考。他敏锐地察觉到游客群体在年龄和文化背景上的多样性,因此创新地采用“因人施教”的方法,将知识点巧妙地串联起来。针对老人、儿童和青年等不同年龄段,他不断调整讲解策略,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该技巧确保了游客们均能获得高品质的参观体验。以儿童群体为例,讲解员往往采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方式;对于文化素养较高的游客,讲解中则融入了更多学术观点。这种主动的创新措施,使得博物馆的讲解变得不再乏味,极大地提升了游客的满意度。

工作中的成就感

马国哲对当前工作充满成就感。他运用专业知识,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优质服务,还助力洛阳文化的传播。观察发现,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博物馆的游客量显著提升,年轻人成为主要群体。以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为例,作为洛阳知名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上半年接待量更是高达88万人次。他的讲解让更多年轻人得以走进博物馆,感受传统文化,这对他而言是极大的鼓舞。

他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触传统文化,这一趋势令他深刻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游客数量的增长,更在于见证传统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承。这一发现使他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倍感自豪,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他的工作积极性。

参与博物馆推广改革

今年,马国哲在担任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期间,积极投身于讲解员队伍的市场化改革。他确保了线下讲解服务的顺利进行,同时积极开拓线上渠道。通过发布短视频、进行线上直播等多种形式,他成功吸引了全国网友的广泛关注,有效提升了博物馆的网络知名度。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博物馆的网络影响力,还对旅游收入的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现代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显现出线上线下结合的新趋势。在此演变过程中,他扮演了至关重要的领导角色。他深刻洞察到,博物馆不能局限于传统模式,必须与时俱进。他积极运用现代技术,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进而为其未来的发展拓展更多可能性和方向。

对未来的展望

马国哲对未来进行了深思熟虑。他有意积极参与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战略布局。他计划在大运河沿线的博物馆中推广主题研学活动。他打算精心设计研学课程,以更加生动的形式讲述“洛阳故事”。马国哲深知博物馆的公益性质不容忽视。同时,他致力于系统性地整合博物馆内部资源,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以推动其多元化发展。

马国哲对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有着清晰的规划,这一规划体现了他不仅满足于讲解员的基本职责,更追求职业的更高层次。他以获奖者的身份,致力于提供富有特色的讲解服务,并对博物馆的整体发展抱有极高的期望。关于马国哲能否实现其对博物馆未来规划的设想,广大读者朋友们有何看法?敬请留言、点赞并转发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