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是暖冬还是冷冬?气象部门预测:降水少气温偏高,极端天气易发  第1张

立冬已过,小雪即将来临,但大连市尚未满足气象学上“入冬”的条件,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情况背后,是由多种气象因素交织而成的复杂局面,且将对今冬明春的多个方面产生各异的影响。

今冬是暖冬还是冷冬?气象部门预测:降水少气温偏高,极端天气易发  第2张

气象入冬标准未达成

气象学规定,只有当连续5天出现10℃以下的低温时,才可视为进入冬季。然而,截至目前,大连市尚未达到这一条件。数据显示,市区在11月中旬的最高气温连续5天超过了16℃,这一气温水平打破了近70年的最晚记录。这种冬季迟迟未至的现象,在秋冬交替期显得格外异常。它与传统冬季应有的寒冷景象形成鲜明对照,使得市民难以感受到应有的冬季寒冷。

气候的形成受到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观察我市近期气温变化,可以发现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冬季气温呈现缓慢上升趋势。此外,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也使得我市的整体气温相较于往年同期有所上升。在大连地区,中高纬度环流较为平直,冷空气活动相对较少,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目前气温偏暖的状态。

今冬气温预测情况

市气象部门发布预测,指出本年度12月至次年2月,全市的平均气温预计将高于往年平均水平,而降水量则预计将低于往年平均。具体来看,前冬(即2024年12月)的气温预计将高于往年同期,而进入后冬(2025年1月至2月)时,气温的波动将较为明显,出现阶段性低温的可能性较高。尽管今冬的气温预测倾向于偏暖,但其中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气温的偏高或偏低情况将交替出现。至于整个冬季究竟是暖冬还是冷冬,还需待冬季结束后根据实际数据来判定。这一过程犹如一场关于冬季气温的等待游戏,在最终结果揭晓之前,充满了各种不确定的变数。

冬季气温并非恒定不变。不能仅根据当前偏暖的气候状况来判断整个冬季的气温走向。实际上,冷冬或暖冬的判定需要综合考虑整个冬季的气温变化,这通常以冬季三个月的平均气温为基准,并参照特定的标准进行评估。

冬季气象灾害隐患

市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冬季后期(2025年2月)的降水量将有所上升,并可能引发强降雪及雨雪冰冻等灾害。此外,我市后冬阶段可能遭遇间歇性低温天气。这一情况预计将导致电力能源需求量显著增加,电力、能源、供暖以及交通等相关部门需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在严寒天气中,确保能源供应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例如,电网是否能承受用电高峰期的负荷,供暖系统是否能确保居民室内温暖,以及交通部门是否能保障市民出行安全,这些问题都需予以充分考虑。

冬季需特别注意防范雾霾天气带来的影响。在冬春季节,我市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条件普遍不佳,而冷空气间歇期间,静稳的天气状况容易导致雾霾的形成。此类天气状况对人体健康造成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其中包括增加呼吸道疾病发病的风险。

春季气象状况前瞻

气象部门预测,我市明年春季气温将较往年偏高,降水则相对较少,且冷暖气流交替将较为频繁。在这种气候条件下,沙尘天气的出现可能对交通运输和公众健康构成威胁。具体而言,沙尘天气可能减少道路的能见度,进而影响车辆行驶的安全性;此外,沙尘中的细小颗粒物质还可能对人们的呼吸系统造成伤害。

全市春季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偏高。受频繁大风影响,防火形势显得尤为严峻。在此期间,防火工作需多部门协同保障,涵盖日常森林区域巡查以及公众防火意识宣传等多个层面,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影响冬季气温的因素

此前,关于拉尼娜现象可能于秋季再次出现的预测已有所流传。一般情况下,拉尼娜现象的出现预示着冬季气温将下降,甚至可能出现严重的寒潮。然而,拉尼娜现象仅仅是影响冬季气候众多因素之一,而非决定性因素。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概率正在逐步上升。众多气象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导致冬季气温的预测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精确。

气象因素对气温的影响并非简单相加。类比于一台精密的机器,每个部件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并相互关联,气象因素亦然,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冬季气温的变化。

应对气象状况的措施

针对本冬季至春季可能出现的气候条件,相关部门需采取积极措施。能源及电力行业需致力于确保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并提前储备能源,以应对冬季低温期间可能出现的较高需求。同时,供热部门应保障供暖设施的正常运作,确保市民在严寒天气中能够享受到温暖。

市民需留意气象动态。例如,提前采取健康防护措施以应对雾霾和沙尘天气,那么,您是否已为今冬明春的气候变化做好了充分准备?

各部门及市民均应关注气象部门的预报,并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以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