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安市碑林区建国三巷9号院的居民遭遇了困扰。11月18日,部分居民反映,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原有的防护网被拆除,但并未得到及时恢复,导致一楼的居民感到极度不安,甚至不敢出家门。此外,改造工程还遗留了一系列其他问题。这一事件引起了居民们的广泛关注。
防护网拆除未安装
在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对小区一楼的实地探访中,发现大部分防护网已被移除,且尚未安装新的。李先生住户透露,他家中尚有一个自行安装的防护网窗户。此类情况并非孤立,王先生家也遭遇了相似问题。其家窗户轻易可被开启,防护网被拆后,他们全家时刻感到不安。
王先生,一楼的住户,表示在6月份他不在住所期间,施工方因吊篮问题剪除了部分防护网。他返回后,施工方与他签订了协议,承诺在完成外墙施工后安装防护网。然而,如今施工方已撤离数月,防护网仍未安装,这显然是对居民安全的忽视。
施工计划未执行
王先生指出,施工计划的执行存在问题。原定于四月下旬开始,七月下旬结束的工程,实际开工时间延后,完工时间亦推迟。目前,施工过程中遗留了大量问题,而施工队伍却已提前撤离。与其他小区改造时完善雨污水管网、弱电线路及照明设施的做法不同,该小区并未进行这些改造,引发了居民的诸多疑问。这不禁让人思考,施工计划是否存在不合理之处?
王女士位于五楼,她指出,周边小区的改造项目众多,而本小区却有所不同,这一现象显著降低了居民对改造的期待。根据告知书的内容,本应实施多种改造措施,然而实际效果却未能达到预期。
改造性质有争议
该小区改造的性质存在显著分歧。居民将其视为老旧小区的改造项目,而施工方负责人则明确指出这不属于此类改造,仅是对外立面的提升工程。此外,由于项目位于张学良公馆的邻近,涉及的改造内容相对较少。
这种相互矛盾的言论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双方为何存在如此大的认知差异?究竟依据何种标准来判定改造的性质?居民对此充满好奇。
住建局回应改造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与碑林区住建局老旧小区改造办公室取得联系。该办公室值班人员回应称,建国三巷9号院未被包含在老旧小区改造计划中。目前,由于资金限制,该小区仅实施外立面改造。此举旨在确保改造后的建筑风格与张学良公馆保持一致。
然而,针对小区的具体改造细节,该值班人员并未能给出详尽的解释,并指出需进一步咨询负责该小区的同事。这种情况下,这或许正是改造过程中出现众多问题的根本所在。
施工方后续安排
施工方负责人指出,施工活动尚未完成,将对已拆除的墙体实施修复工作。至于防护网问题,拆除一楼的防护网是按照当时的指令进行的,不过,原先并未规划统一安装新的防护网。
鉴于住户的具体情况,我们将统一定制并安装一楼的防护网;而其他楼层原则上将不再进行安装。对于签订特殊协议的住户,将予以特别处理。然而,这样的安排是否真的能彻底消除住户的顾虑,尚待观察。
居民的未来期待
当前,小区居民普遍对安全问题表示忧虑,并迫切期望施工方能够迅速推进后续工程。居民购置房产的初衷是追求安宁的生活,然而,当前的改造工程却引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居民们热切期盼小区能够回归宁静,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
此事件亦警示众人,老旧住宅区改造实为民生要务,紧密关联居民生活品质。究竟如何才能确保居民满意?期盼有相同经历的读者能分享个人见解。同时,热切欢迎各位点赞并传播本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