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连港太平湾港区的公共航道工程疏浚项目受到了广泛关注。施工现场,一台大型绞吸挖泥船正在进行紧张的疏浚作业。该项目对港区建设及海上运输产生了重大影响。
工程基本情况
太平湾港区公共航道工程疏浚施工预计将持续12个月,该工程于今年6月正式开工。工程分为两个标段实施,规划航道能容纳10万吨级船舶,能够满足集装箱船和散货船的单向通行需求。这一需求是由于太平湾港区贸易往来的持续增长所产生。航道全长约23公里,通航宽度在201至220米之间,设计底高程在-16.4至-17.4米之间。以上数据均符合太平湾港区未来发展的规划要求。
调查显示,太平湾港区公共航道工程项目的疏浚区域,吹填管线横卧海底与海面之间,总长度达到25公里。这些管线不仅负责为疏浚工程输送泥土等物料,同时亦凸显了该工程项目的巨大规模。
绞吸挖泥船工作现场
五艘大型绞吸挖泥船正活跃于施工现场,它们是工程的核心力量。这些挖泥船在此持续进行疏浚作业。它们面对海底的泥土等物质,依靠强大的吸力和运输能力不间断工作。自太平湾港区海域工程启动以来,绞吸挖泥船便始终处于忙碌状态。目前,工程仍在进行,挖泥船发挥着稳定且显著的作用。
工程现场中,五艘绞吸挖泥船各司其职,执行各自的作业计划和流程。它们凭借出色的性能,对港口航道进行清理和疏浚作业,确保航道深度和宽度等关键参数达到通航标准。
施工单位的技术创新
在施工阶段,两家企业均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全力解决工程中的各种难题。中交(天津)疏浚工程有限公司太平湾项目部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创新成果。以管线施工工艺为例,该团队推出了“6+1”的创新模式,即采用“六节每节长六米的钢管与一节胶套组合”的独特结构。此设计显著减少了胶套对管线排压的干扰,保证了流速的稳定性。流速的稳定性对泥土等物质的运输至关重要。
在船舶串联工艺创新方面,他们持续深入地收集并分析了主船与接力船在多种吹距及土壤条件下的施工数据,对此进行了细致的总结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他们对黏土土壤条件下的长距离接力施工工艺进行了优化改进。同时,他们还采纳了新的质量管控创新措施,即建立了“四位一体”的质量提升管控体系,通过严格执行标准,确保施工质量能够满足既定标准。
“长狮18”号自航绞吸挖泥船
长江南京航道工程局太平湾项目部已安排“长狮18”号船只投入施工。特别指出,“长狮18”并非常规的绞吸挖泥船,而是我国最尖端的自航绞吸挖泥船之一。该船拥有卓越的施工效率,同时具备优异的工况适应性。
投入运营仅14天,该船只便高效地完成了开工布设任务。这种卓越的性能,得益于“长狮18”船所搭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在工程实施的全过程中,该船表现优异,不仅作业进度迅猛,还能灵活应对各种工况下的作业需求。
工程的管理推进
长江南京航道工程局太平湾项目部依靠严格组织和科学管理,有力地促进了工程进度。项目部采用了先进工艺,并持续进行技术创新,这显著提高了施工时间的利用率。同时,这一措施也显著提高了作业过程中的安全系数。
项目特别注重采取典型施工方法、方案优化以及强化施工过程管理等综合措施,以全面提升工程进度。实证数据显示,这些策略效果显著。目前,大连港太平湾港区公共航道工程的施工进度已超过预定计划,为工程的提前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程完工后的影响
工程完工后,将产生广泛的积极影响。在航运方面,将显著提升航行条件,有效满足太平湾港区对十万吨级船舶的航运需求。对于码头建设,该工程将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此外,它对海上物资运输安全具有深远影响,有力保障了太平湾海上物资运输的安全。从太平湾整体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看,该工程为其质量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尊敬的读者群体,关于该大型疏浚工程对区域经济可能产生的促进作用,您有何高见?欢迎发表评论、给予点赞及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