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中国专题报告会在福州举行,海洋强国梦想在此澎湃  第1张

海风轻柔拂过,携带着大海的清新气息,常令人心绪涌动。在福州举行的“海上中国”主题报告会上,一场以海洋为主题的盛会正在进行。此次会议的举办,不仅源于我国14亿民众对海洋强国的殷切期盼,更承载了数千年的海洋文化积淀。

报告会召开背景及主办单位

本次报告会将在福州闽江畔举行。该活动由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与福州市政府共同承办,已于15日正式启动。会议主题“向海图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明确提出了发展目标。作为海洋领域的盛会,本次会议吸引了众多院士、专家以及行业领军人物,反映出社会各界对海洋议题的高度重视。与会者期望借助这一平台,对海洋科技应用创新、海洋文明传承与发展等关键议题进行深入研讨与交流。

当前,海洋议题备受关注,这一态势与中国海洋发展策略密切相关。时代变迁中,海洋在我国发展版图中地位不断提升。此次会议的规模与级别,充分展现了与会者在海洋事业发展上的坚定决心。

潘德炉院士谈智慧海洋

潘德炉院士,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对智慧海洋领域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认为,智慧海洋并非一个孤立的概念,而是信息与物理融合的智能化技术革命,即海洋技术的4.0版本。这一技术不仅是海洋战略规划的核心,也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长期战略基础。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潘德炉院士强调,大数据在智慧海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人工智能则是其核心所在。展望未来,智慧海洋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例如,在发现海洋优质经济资源方面,智慧海洋技术能够显著提升效率和准确性;在拓展海洋保险业务上,它能够基于更精确的风险评估来扩大保险项目;在探索海洋可燃冰方面,它同样能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智慧海洋的构建对于国家至关重要,它紧密关联着国家的关键战略、核心利益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当下,对海洋资源的争夺正变得越来越激烈。智慧海洋的发展程度,极有可能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在海洋领域的竞争力。

蒋兴伟院士谈海洋卫星观测

海洋卫星在海洋大数据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蒋兴伟对此有深刻理解。海洋卫星以其高精度、快速响应、广泛覆盖和全面探测的特点,成为获取海洋环境信息的关键技术手段。当前和未来,海洋卫星将是海洋前沿技术研究的核心领域。自2002年首颗海洋卫星成功发射,我国海洋卫星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在本月1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首颗海洋盐度探测卫星,这一成就显著提升了我国在自主探测海洋动力环境要素方面的能力。

我国海洋卫星技术持续进步,对海洋领域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鉴于我国海域广阔且海洋环境多变,日益完善的海洋卫星探测系统能够让我们更全面地洞察海洋环境。这一系统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等多个领域均发挥了显著效用。

数据共享与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

面对海量的海洋数据,如何将其转化为共享服务已成为关键问题。政界、企业、商业、教育、科研及金融等多个领域,共同构建的合作机制,或许能成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共享与广泛参与的模式,有助于推动海洋新型生产力的增长。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海洋资源的开发涉及众多行业与领域,唯有各方紧密合作,攻克数据壁垒等难题,方能进一步发掘海洋新型生产力的潜力。

我国正稳步向海洋强国迈进。但若不能有效解决数据共享等关键问题,将可能阻碍海洋经济技术的持续进步。在此过程中,政府需协调各方利益,企业应主动承担起责任,同时,学术研究亦需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这种多领域的协同合作对于达成目标极为关键。

戴民汉院士谈海洋学科发展

戴民汉,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讲席教授,对海洋学科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细致梳理。他强调,海洋学科包括对海洋的认知和开发利用两大核心领域,并具有显著的跨学科大科学属性。自21世纪以来,海洋学科的发展已转向依托大型科学项目,进入认知与应用的新阶段。戴民汉进一步指出,其发展规律包括:一是海洋科技水平的提升与大国崛起密切相关,受使命驱动;二是学科的高度综合性将促进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进而推动学科革命;三是作为数据密集型学科,对技术与装备的依赖性极高。

我国海洋学科的发展为海洋专业人才的培育提供了方向。当前,我国海洋领域正处于迅猛发展阶段,对那些拥有跨学科知识、能够应对海洋复杂问题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持续上升。

郑长来谈海洋文化意义

郑长来担任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文化国际交流合作专业委员会主任,他强调,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指引与需求,深深根植于卓越的海洋传统文化之中。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中华海洋文化积累了丰富的辉煌遗产,这些遗产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海洋观念和精神特质。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弘扬中华海洋文化的优秀传统,具有新的重要价值。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国家的海洋文化软实力,同时也为现代海洋文明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当前,全球海洋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在此形势下,我国在加强海洋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亦应重视海洋文化软实力的培育。海洋文化如何更有效地融入当代生活,推动国际间的交流与互学,以及如何使更多人理解和认同,这些问题亟待我们进行深入探讨和有效应对。

当前,我国海洋事业正迎来全面发展的新局面。在本次报告会上,有哪些关键的发展趋势尚未得到充分的展示?我们热切期待广大读者能够积极点赞、广泛分享,并积极参与评论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