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藏领域,藏品鉴定原本应是权威且公正的活动,但现实却让这一过程沦为某些公司谋取私利的工具。这种现象利用了收藏爱好者追求藏品快速变现、一夜暴富的急切心理,背后所谓的“套路鉴定”欺骗了众多收藏者。那么,这一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实情况?

收藏暴富梦的诱惑

注意!收藏品鉴定公司新骗局,你的藏品可能一文不值  第1张

藏家普遍渴望其藏品具有极高的价值。众多藏友怀揣着梦想,期盼藏品能带来一夜暴富的可能。当有人声称藏品极具价值,只需支付鉴定费用即可迅速变现时,这种说法往往构成极大的诱惑。众多藏友因此被吸引,而一些不良公司便趁机利用这一心理。在当前收藏市场,财富的追求成为普遍现象,藏家们带着藏品,满怀期待,希望能撞上好运。

然而,藏友们的认知存在误区,他们未曾意识到,这看似诱人的承诺背后,隐藏着一个精心策划的骗局。他们轻信了口头给出的估价,未曾料想到这背后可能是一个陷阱。

缴纳鉴定费后的骗局

藏友支付鉴定费用后,多数情况下藏品被认定为赝品。以李先生为例,他遭遇了一家公司的联系,对方表示对藏品感兴趣,并提出若能确认藏品为真品,将协助其出售。然而,5天后李先生被告知藏品为赝品,且鉴定费用无法退还。同样,郭先生也相信了一家看似正规的公司,在业务员的鼓励下对十余件藏品进行了鉴定,耗费了2万余元,但无一藏品能成功委托拍卖。

在鉴定之前,这些公司对藏品大加赞誉,并给出高价评估,但鉴定结果出来后却态度大变。这种行为在商业领域被视为极不道德,许多收藏爱好者因此遭受了极大的困扰和痛苦。

业务员的套路话术

涉案公司的业务员普遍掌握一套特定话术。在藏品鉴定前,他们通常会夸大藏品的价值,声称已有客户表示兴趣。他们竭尽全力劝说藏友支付鉴定费用。在众多报案者的描述中,这一行为模式几乎成为惯例。他们通过夸大藏品价值,向藏友传达虚假的期望,使藏友感到若不进行鉴定,便可能错过宝贵的机会。

部分业务员过度强调藏品价值,忽视潜在风险。他们的主要意图是诱导藏友支付鉴定费用,对于藏品本身的价值并不关心,纯粹是为了从藏友那里获取鉴定费用。

侦查员的暗访验证

侦查员为验证受害者陈述,花费200元购得一只仿古花瓶,并以此进行秘密调查。涉案公司的业务员一致认为该花瓶具有“同治”时期的特征,并对其估价在数十万至数百万元之间。这一事实充分表明,这些公司缺乏专业的鉴定能力,仅通过虚假的言辞诱使收藏爱好者上当。

这些企业的不规范鉴定行为广泛流传,持续对众多收藏爱好者进行欺诈,暴露了收藏领域在鉴定监管上的严重缺陷。

公司内部的虚假鉴定

这些所谓的“专家组”由相关公司自行组建。其中,部分外聘专家仅对藏品进行成色和真伪的描述,并未进行评级。然而,公司却擅自出具缺乏依据的“鉴定证书”。此外,藏品级别的判定亦由公司内部人员决定。这一现象表明,所谓的鉴定过程实际上是由公司一手策划的一场骗局。

公司的此类举动导致藏友的藏品无法获得公正的价值评定,表面上声称鉴定,实则意在敛财。

无监管下的混乱局面

市场上收藏品鉴定无统一标准,艺术品公司评估鉴定主要取决于个人选择,缺乏明确的规定进行规范。因此,部分不良公司得以趁机实施所谓的“套路鉴定”诈骗。此现象使得收藏者在鉴定过程中缺乏保障,使得不良公司得以任意妄为。

在充斥着各类骗局的收藏鉴定领域,收藏爱好者们应如何确保自身安全?我们期待读者们踊跃发表个人见解,并分享您的观点。同时,恳请点赞,以帮助更多人认识到这一骗局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