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5日,在哥伦比亚举行的联合国旅游组织执行委员会第122次会议上,传来一则令人鼓舞的消息。我国申报的七个乡村——云南的阿者科村、福建的官洋村、湖南的十八洞村、四川的桃坪村、安徽的小岗村、浙江的溪头村、山东的烟墩角村——成功入选2024年度“最佳旅游乡村”榜单。至此,我国入选的乡村总数已攀升至15个,这一成就无疑是对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成果的极大肯定。
入选村落的地域代表性
我国幅员辽阔,众多村落遍布各地。四川的桃坪村坐落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位于我国西南部。山东的烟墩角村则位于威海市荣成市,地处东部沿海。这些村落从西南至东部沿海,不仅地理位置广泛,更具有代表性的地理风貌和气候类型。各具特色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桃坪村的碉楼和传统民居建筑与当地环境紧密相连,烟墩角村的海草房则体现了沿海地区的建筑特色。众多不同地域的村落被选入名录,凸显了我国丰富地理资源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也使得人们认识到,中国乡村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得益于我国广袤的国土。
众多地域差异显著的村落成功入选,引发人们好奇,究竟还有哪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村落将在下一轮评选中崭露头角?期待读者们分享各自的见解。
丰富的文化类型
中国乡村文化璀璨夺目,如繁星点点。在本次入选的村落中,汇聚了藏羌、客家、苗族、哈尼族等多元文化风貌。十八洞村,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展现了苗族独特的文化魅力。溪头村,则是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的传承地。这些村落的文化在乡村旅游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十八洞村修复了古驿道,增设了苗绣体验馆等文化体验项目。溪头村建立了众多与青瓷文化相关的旅游项目。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共同描绘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壮丽画卷,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
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有效地维护这些文化在旅游业中的纯粹特色?
多样的发展模式
入选的村落展现了多元化的成长路径。官洋村通过优化土楼内部环境和公共空间,引入休闲产业,实现了环境的改善与活化。小岗村则建立了“大包干”纪念馆等展馆,打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方式。这些举措均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探索适合各自村落发展的有效路径。多样化的模式映射出不同的理念,既有传承中华文明的卓越实践,也有改革创新的显著成就,更有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感人故事。各式模式在各个村落中发挥效能,共同助力中国乡村旅游向积极方向稳步前进。
那么其他乡村是否能借鉴这些成功模式?期待读者的见解。
生态与发展的有机结合
在许多地区,当地村民已摸索出一种将森林、水系、村寨和梯田相结合的生态资源利用模式。例如,云南的阿者科村便构建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的展现方式,这不仅保持了生态平衡,还促进了乡村旅游的经济收益。这种生态与发展的融合,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际贯彻,实现了景区与村民的收益共享。与此相反,并非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旅游收入。在这样的乡村旅游中,游客不仅能够领略大自然的魅力,同时也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此生态发展模式是否可在更广区域推广?敬请读者各抒己见。
土楼文化的新活力
福建官洋村的土楼承载着特殊的文化价值。该村对土楼内部环境及公共空间进行了优化与活化,引入休闲业态,使与土楼紧密相连的传统表演艺术和传统工艺重获生机。此举不仅增强了土楼自身的价值,也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土楼由最初的居住功能,转变为现今融合文化传承与休闲娱乐的旅游景点,这一变化展现了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代旅游发展中的创新潜能。
未来土楼在旅游发展中的角色还能有什么新拓展?
各地优势与旅游发展
十八洞村依托其独特的山水林田溪洞等自然资源,在脱贫攻坚战略的引领下,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乡村的转型。桃坪村凭借其在茶马古道关键位置的优势,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吸引了众多游客。小岗村则通过讲述改革开放的故事,溪头村则围绕青瓷文化打造多元化业态,烟墩角村则将天鹅、海草房等资源与旅游业深度结合。这些村落均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推动旅游业发展,并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认可,这标志着中国乡村旅游正逐步走向世界。
这些乡村的成功模式是否能在更广泛的乡村地区得到推广?这一问题值得广大读者积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