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废弃空地到国际金奖,北京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的华丽转身  第1张

2017年,广阳谷借助“疏整促”城市治理行动,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将一片闹市区荒地转变为热门打卡地。这一转变反映了北京生态治理的显著进步。与几十年前林少绿稀的景象相比,如今北京的绿色繁荣形成了鲜明对比。

建国初期的困境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的森林覆盖率仅有1.3%,这一数据在山区林带也显得尤为薄弱。与世界级大城市的30%左右覆盖率相比,存在显著差距。这一状况在当时被视为一大难题,同时也揭示了北京在生态建设方面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提高森林覆盖率,以改善北京的生态环境基础。

北京等大城市一方面森林覆盖程度较低,另一方面又遭遇着城市化进程的需求压力,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植树增绿行动开始

1950年至1980年间,北京城区响应“打造环境最优美城市”的号召,展开了大规模的造林活动。在这段时间里,共植树860万株,数量较解放初期增长了134倍。民众积极参与,齐心协力投身于植树造林,为北京绿色发展的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植树造林的行动主要侧重于数量的增加,而造林的位置选择及规划等方面相对较为单一和粗放。尽管如此,这一做法为后续更加精细化的生态治理奠定了数量上的基础。

后来的绿色推进

近年来,北京生态建设进展显著。一方面,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等举措同步实施。这种全面推动使得北京的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绿化面积扩大,污染水平降低。另一方面,这种推进增强了市民的绿色生活体验。市民切实感受到周围环境的持续改善。

在此过程中,众多生态项目相互补充,例如实施的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有力地提升了京郊的生态基础。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周边行业的繁荣,特别是京郊游的兴起,使得民宿和户外行业均受益匪浅。

先污染后治理的反思

在现代化道路中,发达国家曾遭遇库兹涅茨曲线所揭示的经济发展与污染加剧的难题。西方世界曾经历一条以先污染后治理为特点的艰难发展路径。但我国并未遵循此旧路。以北京为例,其规划明确、行动稳健,在发展过程中强调绿色发展,将环保理念贯穿于各个环节。

从废弃空地到国际金奖,北京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的华丽转身  第2张

这种多样化的模式展现了我国发展理念的领先地位,同时有效规避了北京因早期污染而承受的负面影响,并成功实现了绿色发展的转变。

精细化治理需求

目前,北京的城市绿化已从粗放式植树造林转向了精细化管理。以新建口袋公园为例,它涉及诸多挑战,包括选址需考虑覆盖区域、功能划分需满足各类人群需求,同时兼顾景观美感和使用效率,以及后续维护工作。这些情况反映出,随着生态建设水平的提升,治理工作正逐步向更精细化的领域拓展。

治理者面临更高标准,市民亦将不仅是成果的享受者,更成为参与者和见证者。

未来的生态规划

根据规划,2027年,北京的生态环境将不断优化,美丽北京的建设也将取得显著成效。展望到2035年,生态环境将实现根本性改善,美丽北京将率先全面建成。这一清晰的发展蓝图充分体现了北京在提升生态环境方面的坚定决心。

在探讨北京生态建设时,哪一方面的成就最值得其他城市借鉴?我们期待您的评论、点赞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