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凌晨,一事件备受关注。西渝高铁柴湾特大桥的连续梁在完成60分钟的转体对接作业后,成功实现了对现有襄渝铁路的高难度上跨施工。这一成就,无疑在工程领域树立了一个显著里程碑。
工程概述
柴湾特大桥位于四川省达州市渠县。这座桥梁的总长度为1000.726米。在9号至11号墩,采用了特殊的(48+48)米转体T构梁。该梁体上方横跨了襄渝铁路。工程区域地形复杂,墩台与襄渝铁路的最短距离仅为1.36米。转体后的边跨现浇段与铁路线的距离为3.94米。如此狭窄的空间使得施工面临极高的风险和难度。任何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确保工程安全,防止任何可能的失误发生。
该工程地点选择颇具特色,但施工面临较高挑战。考虑到其与现有铁路线距离较近,若规划与施工过程中出现误差,可能会对铁路的正常运营产生不利影响。为此,必须进行精确的数值分析,并严格执行周密的施工策略。
转体施工方式选择
柴湾特大桥为保障现有线路的运营安全并缩短跨线铁路施工周期,采用了转体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梁体施工采取了挂篮兜底的全封闭防护措施。具体施工流程包括:首先,沿现有线路对称实施悬臂施工,构建T型结构;接着,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58.3度,确保精确对接。此施工方法旨在最大程度确保施工安全和质量,系经过多次研究和评估后确定的方案。
转体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已全面完成。每个环节都需确保精确度达到高标准,技术规范和流程控制必须经过严格审查。施工设备配置及人员操作流程均经过详尽规划与安排,旨在确保转体施工能够按照既定计划顺利实施。
管理措施
中铁十五局对线路施工管理实施严格规范。在施工前期,该局对转体施工技术进行了培训,并进行了试转体操作。同时,对关键参数和牵引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了全面收集和核实。这些准备工作对于提前发现潜在问题至关重要。此外,对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了预先分析和判断,并制定了相应的应对策略。通过这些措施,中铁十五局成功保障了转体施工的顺利进行,展现了其严谨的管理风格。
参建单位正致力于推广精细化管理。他们严格执行安全质量网格化管理,并实施铁路项目现场穿透式管理。借助BIM技术和三维可视化交底等先进技术,成功攻克了工程中球铰安装精度要求高、线形控制难度大、以及临近营业线安拆吊装施工风险高等多项难题。
西渝高铁的意义
西渝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线路全长739公里,设计时速可达350公里。在铁路网络中,其作用至关重要。康渝段正线全长478公里,起始于安康西站,穿越多个区域,最终接入重庆西站的重庆枢纽。
西渝高铁的开通具有深远影响。该线路将未来与众多线路实现无缝对接,涵盖已投入使用的成渝城际铁路和郑渝高铁,以及正在建设中的重庆至昆明、西安至延安、西安至十堰等多条高铁。这一举措将显著改善中西部地区的铁路网络布局,大幅提高沿线居民的出行便捷度。同时,它对于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工程克服的困难
柴湾特大桥在建设过程中面临了众多挑战。施工地点的特殊性导致无法使用常规施工技术,从而显著提升了施工风险。主要原因是施工区域紧邻现有铁路,若施工操作不当,极易导致安全隐患。具体来说,施工活动可能对既有铁路列车的正常运行造成干扰。
施工技术的复杂性带来巨大挑战。球铰安装需确保高精度,线形控制亦面临众多难题。同时,靠近营业线的安拆吊装作业风险极高。常规方法难以应对施工任务,唯有借助特殊的施工技术和多种技术手段,施工方可顺利进行。
工程背后的团队
中铁十五局西渝高铁康渝段站前九标四分部执行经理王亮对工程进展进行了详述。据其介绍,工程的成功得以实现,主要归功于一支专业且负责任的团队。该团队凭借其丰富的经验、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周密的计划,为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支持。从项目规划阶段到施工过程中的严格管理,再到最终顺利的对接,这支团队的努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此,我们向广大读者提出一个探讨问题:西渝高铁若建成并投入使用,哪座中西部城市将因此迎来最显著的发展动力?我们诚挚邀请各位加入讨论,并期待各位为本文点赞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