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近期推出了新书《何方妖物:点石斋画报志怪图谱》。此书别具一格,精选自清末五千幅石印版画中的三百幅志怪图像及相应故事。这些内容被划分为多卷,详细描绘了各种魑魅魍魉,生动反映了清末社会的多元面貌。这一出版成果无疑是本季的一大亮点。
作者的创作灵感来源
盛文强在少年时期便在海岛上度过,这片岛屿与海洋的紧密联系,以及海洋生物的传说,点燃了他对未知生命的好奇心。随后,他遍历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搜集并整理渔民的口述历史和海洋民间故事等资料。这些宝贵的积累为他日后涉足志怪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他对海怪的初步研究,也逐步引领他深入到更为广阔的志怪世界之中。
随后,他创立了名为“志怪mook”的微信公众号,这一举措进一步彰显了他对志怪领域研究的深入挖掘与广泛拓展。
当今社会现象与创作的联系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神秘和超自然现象的兴趣日益增强。盛文强认为,这一现象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和心理需求紧密相连。因此,他期望通过《何方妖物》一书,引领读者踏上一场中国妖怪的探索之旅。在书中,他计划从多个角度深入妖怪世界,解析晚清时期的志怪文化,使读者能够领略到民俗视角下的中式美学。这一举措,正是对当前社会兴趣与传统志怪文化之间的一种契合与对话。
新锐作者精准洞察到这一文化需求背后的市场潜力,致力于利用古代妖怪文化在当代社会拓展一片独特的文化阐释领域。
编辑的独特见解
窦晨菲编辑持有独到见解。她指出,书中描绘的某些妖怪可能并非恐怖的异类。比如,它们可能是罕见的自然现象、珍稀动物或畸形生物。由于当时科技水平有限,民众认知受限,这些生物被误认为是妖怪。将人心中的想法比作妖怪,这一比喻揭示了晚清时期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和幻想。这种分析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妖怪形象的形成,同时也让读者对那个时代的社会认知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晚清时期,某些妖怪形象的浮现,实为人类对世界认知局限性的体现,亦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间接描绘。
书中的奇特妖怪形象
书中描绘了众多奇特的妖怪形象。《水怪搏人》中的“焦山水怪”呈现半人半鱼的形态,其“鱼头人身”的形象实属罕见。而在《鳖怪迷人》中,鳖怪上半身似美女,下半身却为鳖壳,其组合之奇特令人称奇。这些妖怪形象多处于人兽之间,尚未完全化形。这些独特的形象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审美,亦体现了人们当时的想象产物。
这些妖怪形象描绘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古代世界,让读者得以领略晚清时期人们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构建妖怪形象的独特思维方式。
晚清“妖门大开”的原因
盛文强对晚清“妖门大开”现象有独到见解。当时,晚清正处于新旧世界的交汇点上,欧洲和美洲的文化风潮涌入,而大清的衰弱使得古老的神怪形象在民众的集体无意识中产生了反弹。这既是剧变中的自我认知,也是对古典妖怪的全面概括以及对传统志怪文学的回顾。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催生了当时妖怪文化的繁荣。
晚清时期,社会内部变革与外部影响交织,共同推动了妖怪文化呈现出独特的发展趋势。
《何方妖物》的意义
《何方妖物》一书的问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该书精心挑选了晚清时期的志怪图像与故事,为当代读者提供了深入探究晚清文化、社会民众心理及审美观念的视角。它不仅是一本独特的解读晚清社会文化的著作,更是一部具有时效性的学术作品。
对志怪文化爱好者而言,此书堪称难得的珍品,读者得以借此踏入那个独特的志怪领域。
关于这类从传统文明中提炼当代意义的书籍,您有何高见?热烈欢迎各位发表评论、点赞及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