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在论文数量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今年9月发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各学科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期刊论文、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以及被引用次数均位列全球第一。然而,大多数论文都发表在国际期刊上,这引发了一个问题: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如何与论文数量相匹配?

中国论文数量与期刊不匹配现状

中国长期在论文发表数量上位居全球前列,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众多论文并未在国内科技期刊上发表。这一现象揭示了中国科技期刊在发展上存在不足,其影响力与质量尚不足以吸引大量高质量学术成果在本国期刊上发表。科技期刊理应成为展示国家科技成果的关键平台,但目前这一差距相当显著。

中国论文数量世界领先,科技期刊发展却为何落后?  第1张

在国际比较中,差距显而易见。以11月12日开幕的2024上海科技与期刊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布的《上海英文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24)》为例,报告显示我国SCI期刊数量为514本,而美国拥有5923本,英国则达到4625本。如此巨大的数量差异,凸显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的艰巨任务。

中国科技期刊的现存问题

杨海平强调,中国科技期刊在学科分布方面存在不足。这一不足主要体现在学科领域分布的不均衡,尤其是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存在大量空白。目前,有高达50个SCIE学科领域尚未有相应的科技期刊。这种顶尖期刊的缺失导致学科建设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支撑,使得学科发展的动力和方向难以清晰界定。

学科领域之外,其他领域亦面临挑战。以数字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为例,其不完善状况对期刊的传播与进步造成影响。产业化进程受阻,集约化程度不高,数据资产化水平较低,这些因素共同限制了科技期刊的发展。

未来研究议题转向的需求

考虑到当前形势,杨海平强调了我国科技期刊研究领域转向的紧迫性。在开放科学的视角下,这种转变对学术出版模式的影响值得深入探究。同时,围绕科技期刊的学术出版与学科建设之间的联系亦需同步研究。

此外,对科技期刊中科学数据出版服务的研究至关重要,此举有助于充分挖掘数据价值。同时,人工智能在推动科技期刊学术出版智慧知识服务能力建设方面亦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能够借助AI技术增强期刊的出版效能。

上海英文科技期刊概况

《报告》中详尽地展示了上海英文科技期刊的现状。就期刊数量而言,上海拥有SCI期刊共计33种。在办刊单位方面,期刊主要分布在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统及上海高校系统,前者主办了16种,后者主办了15种,其余则由少数集群化办刊单位负责主办。

在质量方面,上海拥有27种英文科技期刊位列Q1区,展现出显著的高质量发展势头。《海洋工程与科学》、《先进纤维材料》、《电化学能源评论》等三本期刊在全球同领域内影响力显著,位居第一,这充分体现了上海部分英文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较高地位。

《报告》针对上海英文科技期刊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多项建议。首要关注的是人才队伍建设,强调人才对于确保期刊质量与推进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此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出加强期刊集群化及采编发平台的建设,以增强期刊的整体竞争力。

在国际合作出版领域,上海期刊与国际接轨的深化工作正在推进。同时,强化优势学科及前沿交叉领域期刊的创建,并创新评价方法和体系。这些举措旨在构建一个“学科—产业—期刊”协同发展的健康生态。

上海科技与期刊大会后续活动

2024年11月12日,上海科技与期刊高质量发展大会正式启幕。活动持续至14日,期间举办多场平行论坛及系列活动。这些活动致力于深入研究和巩固科技期刊在科技进步中作为基础科学设施的关键地位。此外,系列活动亦反映出上海在积极推动科技期刊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探讨中国科技期刊进步的核心要素,您有何见解?诚邀各方留言交流,对本文给予点赞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