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氢氟碳化物(HFCs)的管理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与全面减排的既定目标相比,仍有漫长的道路要走。目前,我国已对HFCs的生产与使用实施有效控制,但要达到全面减排的目标,必须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视角出发,进一步优化排放标准和回收体系,这既是挑战,也孕育着机遇。

我国HFCs管控现状

基加利修正案生效,管好 HFCs,全球升温幅度可降低 0.4℃  第1张

我国严格遵守《基加利修正案》的规定,今年已将氢氟烃(HFCs)的生产与使用冻结在初始水平,并采用配额制度实施管理。我国设定了到2045年将HFCs的生产与使用量在冻结水平上减少80%的目标。此举体现了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基加利修正案》主要针对生产与使用环节,而其生产量、使用量与排放量之间并无直接关联。

当前的管理措施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制冷设备维修与报废阶段,往往出现未经处理的直接排放现象。此外,氢氟烃(HFCs)的回收与再利用率不高,这一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整体减排的成效。

HFCs管理的挑战

现行管理规定存在不足之处。尽管我国已修订《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规定制冷和灭火设备在维修或报废时需对HFCs进行无害化处理,但国内尚未制定相应的回收处理标准、监管政策和具体实施细则。这种情况对推进HFCs排放控制构成了重大障碍。由于缺乏明确的规定和监管,企业和相关各方难以有效地实施减排措施。

HFCs的排放量与生产使用量之间存在复杂的关联,现有的管控手段难以有效达成全面减排的目标,这无疑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必要性

为了加速HFCs的减排,需遵循总量控制原则,实施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包括对HFCs在运输、维修、报废等环节的回收利用和排放控制。在设备维修或报废阶段,规范的操作要求企业自觉执行对HFCs的管控措施。唯有实施全周期的管控,方能从始至终有效地降低HFCs的排放。

全生命周期管理有助于解决当前排放量控制不足的问题,它将节能减排的理念融入每个环节,从而确保各个阶段的排放均处于可监控与可管理的状态。

回收体系建设的借鉴经验

欧盟等经济体在较早阶段对HFCs实施了管控,其做法值得我国学习。我国可以从汽车空调领域着手,开展回收管控工作,逐步积累经验,完善相关制度,并逐步扩大管控范围。在我国,汽车行业,特别是回收管理的规定和标准已经相当完善。此外,“十四五”规划以来,我国已出台多项政策以促进机动车回收处理,汽车回收量已连续三年实现增长。

今年三月,国务院发布了一项方案,旨在推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交互系统的建设。该方案设定了到2027年,报废汽车回收量要比2023年翻一番的目标。这一目标为HFCs在汽车空调领域的回收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回收体系建设的具体举措

我国正处在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的战略机遇期。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及时建立HFCs回收体系。建议根据不同情景和种类,制定HFCs回收处理的标准体系,并推动HFCs回收的认证鉴定工作。同时,将这些标准体系融入电子废弃物、报废汽车等处理措施中。

需推动实施HFCs设备维修与回收操作的标准化流程,广泛推广这些规范的处理方法,以此增强对HFCs排放的控制力度。

助力碳中和目标

构建完善的回收机制并强化对氢氟烃(HFCs)排放的控制,同时确保生产与使用量的监管工作得到有效执行,这对于全面促进HFCs的减排至关重要,并有助于早日达成碳中和的宏伟目标。氢氟烃作为一种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有着显著的影响,其减排不仅能够增强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而且对于推动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亦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此类HFCs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的构建,各位读者,您认为哪些领域应当率先强化相应的监管措施?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见解。同时,也请给予文章点赞与转发,以便让更多的人关注HFCs减排这一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