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市地方志办全力推进修志编鉴,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第1张

广安市地方志办在城市变迁的记录上表现卓越,其工作成果值得特别关注。该机构专注于核心职责,严格执行相关法规,积极促进地方志的各项工作。这不仅体现了对本地历史文化的负责态度,也忠实记录了城市的发展历程。这无疑成为传承地方文化、促进地方发展的重要动力。

抓好志鉴编纂

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在编纂志鉴方面持续稳健推进。按照“十四五”规划纲要,正积极筹备开展第三轮修志工作。2024年,有序推进包括《广安年鉴》在内的多种志鉴编纂。具体工作任务已全面细致执行。在更广泛区域的编纂任务中,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鉴(2024)》广安篇章的组稿工作已高质量完成。同时,还完成了《四川地理标志产品图志》广安篇章的资料补充与完善。这些举措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广安扶贫志》在编纂过程中,聚焦于本土扶贫事业的发展历程。这一做法有利于全面记录广安在扶贫脱贫过程中的每一步足迹。这些资料对于地方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提供了最原始的参考资料。

加强业务指导

市地方志办在业务指导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对各县(市、区)年鉴的编纂实施严格标准,确保实现“每年一鉴、公开出版”的目标。以近年为例,每年都开展了严谨的篇目审查、复核以及质量抽查,并制定了详细的评分规范。此外,他们还建立了篇目审查等多项有效制度,通过交叉检查和评议等创新手段进行监督和指导。

各级志书的编纂工作正按计划稳步进行。乡镇(街道)志等已顺利出版发行。此外,在特定行业领域,例如教育领域,已将教育志的编纂纳入规划之中。如在县(市、区)层面启动的校志编纂工作,旨在全面记录广安市教育领域的发展状况,为教育史研究等提供详实丰富的资料。

推进质量建设

该办公室在质量建设方面始终保持严谨态度。遵循省级质量体系纲要的标准,严格依照2024年发布的专项通知,对县级综合年鉴的编纂进行了规范。在篇目结构等多个层面进行了细致的规范,内容全面详实。以岳池县为例,办公室积极引导其开展省级精品年鉴的创建工作,目的在于通过示范作用,全面提升年鉴的整体质量。

编纂志书时,始终坚持“三审三校”的原则。在编纂过程中,对志书的篇目、初稿和终稿进行细致的审核,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校对,以确保在出版时完全符合地方志的编纂规范,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了志书的质量。

人才队伍建设

为确保地方志工作能够高质量地稳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持续努力,积极吸引更多具备才华并对地方志事业充满热情的人才。为此,他们已在当地高校举办了多场专题介绍会和招聘活动,旨在降低人才外流至其他地区的风险。

在人员培训与能力提升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努力。定期举办业务培训活动,并邀请省级专家进行授课。此举措有效提升了员工的专业技能。因此,修志编鉴工作得以更高效地推进,同时也有利于新理念和新方法的融入应用。

数字化建设方面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致力于推动数字化进程。该机构成功搭建了方志数据库,并自2023年起,分阶段地将历年志鉴资料录入其中。此举极大地方便了当地居民和学术研究人员查阅资料。

此外,新媒体也被用于推广方志文化。例如,在抖音等平台上,推出了方志小知识等系列短视频。截至目前,2024年7月前,已发布30多个视频,累计观看量超过2万次。此举有效提升了地方志工作的知名度,使得更多民众得以了解广安地区的历史与文化。

资源整合工作

广安市地方志办在资源整合方面制定了独到的规划。该办积极寻求与本地博物馆、档案馆等机构的合作。截至2024年,已有5家单位达成合作共识。通过资源共享,该办得以获取更多一手资料,从而丰富了地方志的内涵。

此外,本机构还与邻近城市的地方志编纂机构进行交流与协作。具体表现为定期举行资料互换的会议,双方相互借鉴对方在地方志编写方面的先进做法。通过这种资源整合的方式,有效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增强了历史文化传承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广大读者朋友们,广安市地方志办倾力投入了大量工作。如今,我们不禁要问,贵城市是否也开展了类似的方志编纂活动?诚邀各位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