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在宿豫区庐山路小学,宿迁日报的小记者们参与了一场独特的活动。他们踏入市洋河新区的消防救援大队,经历了一次富有教育意义和丰富收获的实地考察。此次活动以消防安全和防震减灾为主题,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良机。
消防车辆器材初体验
活动伊始,消防队员们热情引导小记者们参观,并详尽介绍了各种消防车辆、器材及装备。在洋河新区消防救援大队这一独特场所,孩子们得以近距离接触平时难得一见的消防设施。消防员们细致地阐述了各类消防车的功能分类,如高空救援的云梯消防车,以及装载大量灭火设备的水罐消防车。小记者们登上消防车,好奇地观察车内布局,这一亲身经历让他们对消防队员出警救援的场景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这种体验式学习方式既直观又高效,远比单纯的理论教学更能让孩子们深刻铭记消防知识。
消防员详细阐述了各类消防设备的名称、功能及操作流程。灭火器的使用技巧、消防斧在救援中的关键作用等知识,孩子们一一记下。他们全神贯注地倾听,唯恐遗漏任何一点信息。这一过程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对消防员的崇敬之情,还在他们幼嫩的心田播下了安全意识的种子。
地震知识全普及
小记者们抵达宿迁市抗震防灾科教馆,此处汇集了丰富的地震知识。消防队员们化身知识传授者,向小记者们讲解地震相关的一系列知识。他们指出,我国地震带分布广泛,各地区所面临的地震风险存在差异。例如,四川、云南等地位于地震多发区。此外,消防队员们还详细阐述了地震形成的科学原理,强调板块运动和地质构造变化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因素。
在讨论地震带来的破坏时,孩子们面露沉重。房屋的坍塌、生命的损失、道路的损毁等灾难场景被栩栩如生地描绘,使孩子们深刻感受到了地震的恐怖。针对地震应对这一关键问题,消防员们传授了众多实用技巧,如藏身于承重墙下、迅速前往开阔地等。此外,他们还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如火灾发生时如何用湿毛巾遮住口鼻、电梯紧急情况下的正确处理方法等自救逃生技巧,逐一进行了分享。小记者们则认真记录,积极吸收这些关乎生命安全的宝贵经验。
互动体验搭积木
在此期间,小记者们踊跃参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互动活动,该活动涉及利用积木构建“房屋”。这一看似简单的搭建过程,实则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原理。孩子们运用新近学到的地震相关知识,着手研究何种房屋结构能更有效地抵御地震的破坏性冲击。
消防员在一旁指导,提及正方体结构通常比细长的长方体结构更稳定,而在多层结构中,稳固的地基至关重要。小记者们动手操作积木,边摆弄边热烈讨论,思维活跃。这种互动式体验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实践,不仅增强了孩子们对地震与建筑结构之间关系的认识,而且促进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与创新思维的发展。
斜角斜楼震撼体验
小记者们最为震撼的体验无疑是21°斜角的倾斜训练楼。步入这座斜楼,孩子们立刻感受到了强烈的眩晕,身体似乎失去了平衡。该设施模拟了地震后建筑倾斜的情景。
消防队员在执行搜救任务时,常置身于这样的危险环境。对于孩子来说,稍作停留便觉不适,然而消防员们却需在更加复杂、更具风险的现实废墟中进行救援。这一经历让小记者们深刻体会到了消防员在搜救工作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与危险,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消防员的敬意。
收获颇丰的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实现了生活教育的成功实践。小记者们离开了校园,踏入消防一线的实际工作场所,对各种消防设施进行了近距离的观察与学习。这些知识是他们课堂上学不到的,具有极高的价值。
尤为关键的是,儿童的地震防灾减灾意识显著提升。在参与活动前,众多孩子对地震的认识较为模糊,而此次活动让他们掌握了应对地震的实际技巧,并深刻理解了如何在灾难中有效保护自己和家人的方法。
分享传播安全意识
活动场地外,小记者们满载感触。他们一致表示,将把这次非凡经历传递给更多同学与朋友。孩子们口耳相传,安全意识将在更广泛的群体中扩散。此举对塑造更安全意识的社会环境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此亦提醒我们,此类活动应频繁举办,让更多孩子得以体验这种实践教育。
那么,您认为此类安全体验活动是否适宜在更多学校中推广?欢迎各位在评论区发表意见。同时,我们也期待您的点赞与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