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芽,由小黄豆培育而成,常被视为美食佳品,无论是用于小炒还是煲汤,皆颇受欢迎。然而,你是否知晓,在早年,最令人垂涎的豆芽有着独特的来源,其背后蕴含着众多充满生活气息的动人故事。
秋收遗豆成芽源
豆芽的优质并非寻常种植方式所能产出。在秋季收获之际,田间散落的黄豆便成为了豆芽的原料。无论是打麦场还是黄豆地,都常有黄豆遗落。打麦场用途广泛,且过去脱粒技术较为原始,即便经过碾压和拍打,仍有黄豆未能完全收集。至于黄豆地,由于收割等环节的忙碌,许多黄豆未能被悉数捡拾。秋雨过后,这些散落的黄豆便纷纷长出豆芽。
农村地区流传着“焦麦炸豆”的说法,黄豆在成熟期时往往容易从枝头脱落至地面,而这些散落的豆粒正是豆芽生长的起点。
拾芽之人与场景
雨后的秋日,祖母常被邻居召唤去采摘豆芽。这一幕温馨而生动,婶婶和奶奶们呼喊声此起彼伏,聚在一起。孩子们也不愿独处,紧随大人们的脚步。尽管村庄里泥泞不堪,但人们的热情却丝毫不减。采摘豆芽并非易事,豆芽往往隐藏在枯草败叶之下,需要耐心挖掘。这一场景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农村生活的风貌。
拾芽活动不仅旨在获取食材,更成为邻里、家人间互动交流的平台,洋溢着深厚的乡村情感。
豆芽儿的清洗
将豆芽儿收回后,清洗过程显得格外细致。祖母会从缸中盛出清水,将夹杂杂质的豆芽儿倒入盆中。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时代,豆芽儿被视为宝贵的食材,因此清洗工作必须格外小心。
祖母会一遍又一遍地清洗,细致地筛选出混杂其中的草梗与碎叶。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生活的韵律,仿佛能够目睹祖母在盆边辛勤劳作的情景。
烹饪豆芽儿
豆芽儿洗净后,烹饪过程随即展开。祖母迅速点燃炉火,熟练地将菜籽油倒入锅中,葱姜蒜等调料随之加入,瞬间厨房内弥漫着诱人的香气。即便是在简陋的炉灶前,祖母也能烹制出令人垂涎的豆芽佳肴。在那个时代,厨房的烟火气息几乎全部浓缩在这道小小的豆芽菜中。
在当时的食材和烹饪限制下,这道豆芽菜成为了家庭餐桌上的美味,承载着祖母对家庭的深厚情感。
等待祖父用餐
祖父仍在田间辛勤耕作,尚未返家。与此同时,祖母精心烹饪的豆芽出锅后,她会用锅盖妥善覆盖,以保持其温度。这一细节彰显了家庭间的温馨情感。即便是简单的豆芽菜肴,也需等待全家人齐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
在漫长的等待中,每一份食物都承载着家的温暖。祖父辛勤劳作的身影、祖母精心烹饪的香气、全家人翘首以盼的期待,共同描绘出那个时代家庭生活的温馨画面。
记忆中的美味
谈及豆芽儿卷裹于烙馍中的佳肴,祖母对我的卷馍手法颇有微词,遂亲自操刀示范。那厚实饱满、层层叠叠的烙馍卷裹着豆芽,散发出小葱的清新香气,搭配上玉米糁稀饭,使我饱享了一顿美餐。
多年之后,那味道依旧深刻印刻在我的记忆中。它不仅仅是豆芽与烙馍的滋味,更是我童年时乡村生活的缩影,那些无法重来的美好时光。这微不足道的豆芽,承载着一段难以忘怀的往事。您是否也有那样一道菜,勾起了您难以抹去的回忆?期待您的点赞、分享,并在评论区分享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