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发现!复旦大学团队揭示季节性流感全球传播模式  第1张

在全球卫生领域,COVID-19大流行所引发的深远影响持续成为研究的热点。其中,关于这一流行病是否对季节性流感传播和进化趋势产生影响的问题,尤为引人注目。

重大发现!复旦大学团队揭示季节性流感全球传播模式  第2张

研究起始初探流感活动强度

陈志元,余宏杰的博士研究生,开启了相关研究。自2020年COVID-19大流行爆发以来,它改变了流行病学态势。陈志元开始调研大流行期间全球季节性流感病毒的活动强度。研究发现,全球季节性流感病毒的整体活动水平显著降低。确切数据显示,B/Yamagata谱系自2020年3月后几乎消失。随着全球针对COVID-19的非药物性干预措施逐步放松,流感病毒活动水平又开始上升。这一发现为后续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这种流感活动强度的波动变化背后隐藏的机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国际科学界未揭示的过程

在COVID-19疫情大流行期间,非药物干预措施的实施对社会活动进行了管控,这显然打破了季节性流感传播的常规模式。然而,从“扰乱”到“恢复”的整个转变过程,国际科学界尚未完全阐明。这就像我们只看到了谜题的表面,却未能找到全部答案。余宏杰团队的研究因此显得尤为关键。同时,这也引发了人们的疑问:为何科学界难以揭示这一完整过程?是信息不充分,还是影响因素过于复杂?

研究的时间范围与数据整合

2023年6月至8月,余宏杰带领的国际合作团队进行了深入探究。研究内容分为四个关键时期:大流行前(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急性阶段(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转变阶段(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以及后期(2023年5月至2024年3月)。研究过程中,团队综合了多种数据,包括全球流感流行病学监测、基因序列及人群航空流量数据。例如,全球被划分为12个区域,这一划分基于充分依据,旨在贝叶斯系统动力学框架下更精确地重构不同时期季节性流感的传播模式,并准确估算传播相关参数及潜在驱动因素。

传播模式的发现

重大发现!复旦大学团队揭示季节性流感全球传播模式  第3张

经过详尽分析,季节性流感活动水平和区域航空流量均呈现出“下降后恢复”的趋势。这一发现基于坚实的数据支持。在考虑时间异质性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中,研究团队结合基因序列数据,揭示了一个关键发现:区域间航空流量是全球季节性流感传播在四个阶段的主要推动力。这一新颖且合理的结论,为全球流感传播的变化提供了合理解释。同时,这也引发了对未来流感防控策略的思考:我们是否需要更加关注航空流量这一因素?

关键区域的确定

研究进一步通过估算地理进化树的核心区域,取得了新的发现。在疫情期间,南亚和西亚展现出了独特的重要性。南亚是维持A型流感循环的关键地区,而西亚则是B/Victoria循环的关键地区。这些区域的特殊性,究竟源于地理位置、人口因素,还是其他因素?这将是后续研究深入探讨的课题。此类研究有助于全球卫生防控团队在应对流感疫情时,采取更具针对性的策略,并聚焦于更有效的防控对象。

流感传播的全面恢复评估

为全面评估大流行期间各流感季节的传播强度及模式相似度,研究团队采用了先进的多维尺度分析技术,专注于季节性流感传播的恢复状况。经过精确的测算与研究,他们取得了一项关键发现:在大流行后期(2023年5月至2024年3月),全球季节性流感的传播模式和强度已基本恢复至大流行前的水平。这一发现对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具有重大影响。许多读者或许会好奇,这种恢复是否可能再次遭受破坏?

《科学》杂志对这项研究成果给予了关注和高度评价。编辑和审稿人对其“结构严谨,内容丰富”表示赞赏,并强调其在“针对COVID-19大流行对流感传播影响的研究视角”上的独特性。研究还揭示了“季节性流感谱系动力学的新见解”,并对“大流行期间人群移动模式变化对全球季节性流感传播的影响”进行了量化分析。这些评价凸显了该研究在相关领域的重大意义。我们诚挚邀请读者就这一流感研究成果发表评论,并积极参与互动。同时,别忘了点赞和分享本文,大家共同探讨这些研究成果如何更有效地指导公共卫生防控工作。

重大发现!复旦大学团队揭示季节性流感全球传播模式  第4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