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是畜禽养殖的主要省份,其年产量规模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和污水总量高达5500万吨。这一巨大数据背后,养殖污染防治所承受的压力显而易见。当前,如何将这批粪污资源化利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强化属地管理明确职责
强化地方管理是推进畜禽粪便污染治理的关键举措。这要求地方政府在此过程中扮演主导角色,在湖南省内,各地政府需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例如,部分地区已设立专门的管理小组,明确环保、农业等多个部门在治理中的具体职责。这一做法有利于形成治理的协同效应。此外,需完善工作机制,确保从规划、执行到监督等各环节的有序对接。如此明确的职责划分,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防止责任推诿现象的发生。
执行阶段,各部门需紧密协作。环保机构承担环境质量的监控任务,而农业机构则致力于技术的推广。以养殖密集区域为例,农业农村机构指导养殖户实施科学养殖,降低污染产生,环保机构则负责检测污染状况并给出改进建议,从而构建起一个正向的循环机制。
分类分级管理养殖场户
分类分级的管理方式展现了管理的科学性。在湖南省,众多养殖场户所面临的污染状况及解决能力各有差异。例如,大型养殖场需要执行更为严格和复杂的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体系。相关部门督促养殖场户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以满足实际需求。对于一些小型养殖户,按照规定进行简易而有效的粪污处理即可满足要求。
养殖场户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规定,这一点至关重要。畜禽粪污等养殖废弃物需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例如,部分养殖场在完成环境评价后,对设施进行了改进,成功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这不仅降低了污染,还开辟了新的收入途径。
建设配套处理设施
确保粪污收集、贮存和处理设施的完善建设是粪污治理的基石。湖南省各地需加强对养殖场户的监督与指导,确保其依照技术指南进行设施建设。在众多乡村养殖场附近,已可见新建成的粪便收集池和处理厂房。此举旨在对畜禽粪便实施集中化、无害化处理。
确保粪肥还田或达标排放,对于环境保护和农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只有经过处理的粪肥符合标准,才能在还田时避免对土壤和农作物的负面影响。以当地果园为例,使用经过处理的粪肥施肥,显著提高了水果的品质。
全面推行资源化利用
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积极推动畜禽粪污处理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例如,先进的发酵技术显著提升了处理效率,新型撒肥设备则能实现更均匀、精准的还田。这些措施有效促进了畜禽粪肥在原地进行就地就近的肥料化利用。
推广绿色种养循环发展模式具有深远影响。在湖南省,众多地区已实施以土地资源确定畜牧业规模、以种植需求决定养殖方式、实现种养一体化的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部分山区,依据山地的种植面积来决定牲畜饲养的数量,牲畜排泄的粪便被用于山地农作物的施肥,从而推动了种养业的协调发展。
推广关键技术
推广有机肥和实施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在提高畜禽粪便利用价值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机肥的普及有助于降低化学肥料的使用量,从而改善土壤肥力。众多农场实践表明,采用有机肥后,土壤变得更为肥沃,作物产量与品质均有显著提升。
推广有机肥料的使用是目标之一。特别是在城市周边的蔬菜种植区,采用有机肥料培育的蔬菜深受消费者喜爱,并由此构建了一个良性发展的产业链和市场生态。
加强日常指导与监管
应强化对畜禽粪便污水的日常指导和监管力度,以确保粪便污水数量明确、流向清晰、易于追踪。在湖南省,管理人员能够利用信息化工具记录粪便污水的产生量、处理流程及最终去向等相关信息。
监管部门能够迅速识别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在发现养殖场存在违规排放或粪便处理不当的情况时,能够立即责令其进行整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保证治理工作按照预定计划高效地进行。
各位读者,针对湖南畜禽粪污处理领域,您觉得还需在哪些关键领域强化措施?期待您的宝贵意见,并欢迎点赞、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