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在迈向生态文明高地中心城市的道路上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市范围内,已有15座生活垃圾填埋场被关闭或转变为生态封场。全域原生生活垃圾实现了“零填埋”的目标。这一成就不仅与民众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而且对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西宁市生活垃圾零填埋成果引人瞩目

西宁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在11月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最新进展得到了披露。该市在垃圾分类管理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西宁市共有15座垃圾填埋场,目前已全部关闭或转型为生态封场。该市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生活垃圾全过程处理体系,该体系运行效果显著。根据实际数据,目前已有100万吨垃圾得到焚烧处理,这一成果充分证明了体系的成效。

全国范围内,西宁在垃圾处理领域所取得的成效显著。其率先在青藏高原地区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这一成就展现了西宁的进步,并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的范例。

引进专业企业助力垃圾处理转型

陈刚,青海省委书记,提出垃圾处理转型的要求。对此,西宁市迅速作出响应。该市聚焦发展方向,于2020年8月,采用社会化模式,引入了深圳能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为项目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深圳能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6.6亿元,建设了一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该发电厂的处理能力每日可达3000吨,成为青海省首座此类发电厂。

2023年4月,首台焚烧炉成功点火,进展一路顺畅。进入5月,全市范围内所有生活垃圾均实现了焚烧处理。这一成就标志着西宁市通过引入企业参与垃圾处理转型升级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开放设施解决环湖地区难题

西宁市正积极推动全省垃圾处理方式的变革。自今年4月份起,该市已采取多项积极措施。其中包括向海晏、门源、共和和刚察四县开放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这一举措具有重大意义。截至目前,已累计焚烧处理超过1.8万吨垃圾。

环青海湖地区的垃圾处理难题得到有效解决,这些举措是对垃圾处理问题在更广范围内进行深入探索的体现。西宁市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亦不忘支持周边地区,这一行为对青海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成绩斐然

西宁市已全面执行《西宁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受此政策推动,相关指标显著提升。垃圾分类投放设施普及率已超过98%。同时,在垃圾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与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了45%和88%以上。

示范居民户数已超过50%,这一比例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这一数据表明,西宁市在垃圾分类管理领域实施了一系列独特且有效的策略与经验,这些成果值得在城市管理研究中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构建城乡垃圾处理模式

为确保全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的高标准处理,西宁市推行了多样化的垃圾处理策略。在主城区,对“环卫车辆直收直运”及“垃圾中转站梯次转运”两种模式进行了优化。而在农村区域,则实施了“户集村收、县区转运、集中焚烧处理”的全新模式。

城乡差异化的模式有效契合了各自的特点。该模式通过全面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全过程体系,确保了垃圾得到妥善处理。此举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

建立综合处理体系保障未来发展

截至目前,西宁在垃圾焚烧处理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已成功焚烧处理垃圾100万吨,同时发电4.7亿千瓦时,足以满足19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此外,通过这一过程实现了碳减排41万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超过98%。同时,为响应生活垃圾“零填埋”的推进,西宁投资1.2亿元建设了曹家沟生活垃圾应急填埋场。

西宁已建立起以焚烧发电为主、应急填埋为辅的垃圾综合处理体系。该体系具备应对多样化垃圾处理需求的能力,为西宁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矗。

西宁市在生活垃圾处理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他城市能否借鉴西宁的成功经验?您对西宁市所采取的系列措施有何评价?期待您的评论、点赞及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