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求职通常标志着人生新篇章的开启,但遗憾的是,一些不良企业却趁机利用求职者的热情,企图谋取不正当利益。例如,有一家公司通过招聘网站发布了大量虚假职位,诱使应届生提交简历,随后再进行课程推销,这种做法极其不道德。
虚假招聘情况
自2019年起,某善公司便开始实施此类不当行为。该公司购置伪造的营业执照等资料,并在招聘网站上注册了大量公司账户。以2022年的冰冰为例,她在9月提交简历后,并未收到面试邀请,而是接到了推销电话。他们虚构高薪职位,诱使求职者投递简历,大量收集包含众多个人信息的简历,严重误导了求职者的情感。此类虚构职位诈骗行为,在广泛范围内干扰了求职者,导致众多求职者的期望化为泡影。
该公司注册涉及约41家企业,收集公民个人信息超过42.8万条,去重后仍有18万余条。如此巨大的数据规模揭示了受影响的求职者众多,众多应届生带着求职的期望投递简历,却遭遇了诈骗。
以培训之名行骗
该公司以培训项目为名进行销售。在接触求职者时,他们宣称能协助制定职业规划,以此助力求职者进入理想公司。其推销手法与对冰冰的类似,诱导求职者加入培训项目。然而,他们实际掌握着通过虚假招聘获得的简历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推销,既省时又省力。销售人员利用求职者简历中的个人信息,以看似专业的方式诱导,使得求职者难以察觉其真实意图。
这些求职者受骗后,误以为能够学到优质的职业规划,却不知自己已陷入骗局。据数据显示,该公司与143名求职者签订了服务合同,这仅是受骗者中的一小部分,实际上还有更多潜在的求职者遭受了欺骗。
公司经营性质转变
2019年3月,某善公司正式开展对外业务,起初是一家从事正规职业规划和咨询培训的企业。然而,随着公司的发展,为了扩大客户群体,公司负责人莫某和市场总监周某却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他们背离了企业原有的合法经营模式,企图通过非法手段谋取利益,对求职者的权益侵害视若无睹。
公司的业务模式从正规途径转变为依赖欺诈手段吸引客户,这一变化反映出企业价值观的严重扭曲。这种以欺骗大量应届生为代价的所谓“业务拓展”,严重背离了企业诚信经营的基本原则。
法律认定争议
案件被移交至检察机关后,两名被告人在讯问过程中辩称,他们多数简历未下载使用,因此不存在实质性的侵权行为。然而,检察官指出,一旦求职者的简历被发送至求职平台,公司凭借用户名和密码即可随时查阅。这表明,公民个人信息已落入该公司手中。即便未下载使用,这种行为也已侵犯了公民的个人信息权。被告人的这种无根据的狡辩,暴露出他们对法律的认知不足。
该检察院明确意识到该行为的违法性质,不受被告人狡辩的影响,坚定地依照法律对其进行公正评判。
犯罪行为判定
检察官提出,相关公司和个人因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应承担刑事责任。某善公司违规操作,非法收集公民个人信息,其行为性质恶劣,已构成单位犯罪。莫某和周某作为涉案人员,其行为同样构成犯罪。二人明知故犯,其行为不应得到宽容。
此类犯罪活动不仅对求职者个人造成损害,更对整个求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众多求职者遭受这些公司的欺诈,导致求职市场信任度大幅下降。
公益诉讼诉求
经审查证据,公益诉讼检察官认定该公司行为侵犯了个人权益,并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同时,他们发现非法收集的公民信息仍存放在不同媒介中,存在泄露的潜在风险。因此,法院判决被告莫某和周某需永久删除非法收集的信息,并在国家级新闻媒体上公开道歉。
这些惩罚手段对于补偿受损的公民权益及社会公共利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们也为持有类似意图的企业敲响了警钟。在此,不禁要问,大家在求职过程中是否也遭遇过类似的欺诈行为?希望各位能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以便让更多的求职者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