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静安区南京西路的历史风貌保护区内的张园,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园”,近期迎来了一系列新举措。该园计划开发地下空间,旨在扩充商业及公共配套设施。同时,它还将实现与三条地铁线路的无缝连接,这一系列动作无疑备受瞩目。
张园东区建设启动
近期,张园东区正式开启了大规模的地下空间建设项目。据澎湃新闻记者于11月5日从上海静安区获悉,这一项目已正式动工。明确的时间与地点标志着项目的启动。此类建设将为张园带来新的发展契机。这不仅体现了对张园的重新规划,也展现了城市发展的现代需求。
从宏观层面审视,城市中的老旧建筑必须持续进行改造,以适应公众对商业服务和交通便捷性的日益增长需求。张园东区的发展建设便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表,其承担着为周边地区增添更多服务设施的重要使命。
项目预计完成时间
预计至2026年底,张园东区全面投入运营。这一具体时间节点,为公众对张园未来景象的期待设定了一个明确期限。在此建设过程中,众多工程项目将分阶段逐步落实。
项目规模庞大,其建设周期较长属常规现象。在此过程中,将涉及建筑平移与顶升、地下空间开发等多项复杂工程。每一环节均需细致施工,目的是确保最终成果既保留了张园的独特风格,又具备了现代功能。
东区建筑构成
东区由29栋建筑组成,其中26栋为历史建筑,3栋为新建建筑。这一数据清晰揭示了东区建筑的结构。地上总建筑面积约为4.2万平方米。这些建筑将按照既定规划进行使用。
国际顶级企业、高端酒店、美术馆、潮流文化中心和演艺中心等将陆续入驻。此规划旨在推动该区域产业水平的提升。此举是对张园东区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是增强区域整体价值的重要途径。
地下空间规划
东区地下建筑面积总计8.8万平方米。鉴于轨交连接、地下停车以及商业通道的贯通等实际需求,计划在此区域打造三层地下空间。其中,地下一层和二层将主要用作商业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地下三层的关键作用在于确保地铁2号线、12号线和13号线的无缝换乘,并且能够提供超过500个地下停车位。此规划旨在解决以往三条地铁线路无法实现同站换乘的问题,显著增强了公共交通的便捷性。
改造的挑战
施工空间问题尤为突出。东区地面风貌保护建筑等级较高,且地下管网密布,导致施工场地显得狭小且局促。更值得注意的是,东区需对25幢建筑进行平移和顶升,这一规模庞大的工程在历史建筑风貌区的平移与修缮历史上尚属首例。
张园周边高楼耸立,三条地铁线路交织环绕,施工面临极高的难度与安全挑战。在上海,软土地基的处理及地面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相较于常规工程,限制更为严格,挑战亦更为显著。
技术支撑应对挑战
诸多限制之下,工程师们展现出积极态度,致力于新技术的研发。以上海建工二建集团的工程师团队为例,他们成功研发了“低净空钻孔灌注桩工艺”。该工艺有效解决了在净空受限的历史保护建筑中施工的难题,并显著减少了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它满足了安全管控、进度目标和质量标准的多重要求。
张园保护性改造的顺利进行,得益于这种尖端技术的有力支撑。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如何实现老建筑保护与改造的平衡,往往离不开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
张园拥有超过140年的历史,作为上海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善、种类最丰富的石库门建筑群,享有盛誉。自2022年11月西区开业以来,已成为国际知名奢侈品牌的聚集地。如今,东区的大规模建设引发关注,人们纷纷猜测这将如何提升张园的整体影响力。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并期待您的点赞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