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湖州货船3910号的刘先生及另外8名船员在湖城城东水上服务区的政务窗口成功领取了《内河船舶日志》。这一事件背后,蕴藏着多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它标志着内河船舶管理记录将经历一场重大变革,对于船员来说,无疑是一项减轻工作负担的利好消息。
原有文书的不便之处
内河船舶航行过程中,船员必须携带并记录《航行日志》、《轮机日志》等七种法定文件,这些文件的存在给船员带来了诸多不便。这些文件一方面加重了船员的携带负担,另一方面,由于内容繁杂,记录操作相对复杂。以记载内容为例,多达240余项,耗费了船员大量时间和精力。这对船舶上繁忙工作的船员而言,无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难题。
湖州内河船舶数量庞大,众多船员遭遇困扰。这种现象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在特定情况下,由于记录流程繁杂,可能导致错误发生,进而引发船舶管理的难题。
新版文书的整合内容
《内河船舶日志》新版汇集了之前七种法定文件。该版本首次引入“内燃机船”与“电动船”的分类方法,这一分类方式更加科学且合理,针对不同船舶类型进行了细致划分。例如,通过“浙船e行”等信息化手段,原本需手工记录的“垃圾记录”、“油污记录”等内容,现在可优先转化为电子记录。同时,新版还整合了“驳船记录”的专用记事栏,并针对内河船舶的实际技术状况,对“航行”、“轮机记事”等项目进行了大幅优化。此次全面整合使得新版文书功能更加完善,同时也为船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管理部门深入研究了船舶运行的实际情况,并据此进行了科学的规划,这些整合措施成为提高内河船舶管理水平的核心措施。整合过程有效消除了记录内容的重复,使得船舶的记录更加精炼和精确。
显著的减负效果
经过一系列优化措施的实施,内河船舶的记录项目显著缩减。新版《内河船舶日志》中,内燃机船的记录项目从原先的240多项精简至56项,电动船的记录项目则从240多项减少至45项。相较于之前,精简幅度显著。此举使得船员在记录工作上的负担大幅减轻,从而能更专注于船舶航行安全与货物管理等核心职责。
船员能够利用节省的时间进行更充分的休息,或是对船舶设备进行必要的维护。以长途航行为例,充足的休息有助于船员保持最佳状态,进而降低航行风险,确保船舶安全行驶。
新版文书的发放情况
自去年12月28日,湖州首次发放全国首本《内河船舶日志》以来,至目前,湖州已向3551艘湖州籍营运船舶发放了新版文书签注。湖州籍船舶新版《内河船舶日志》的覆盖率已超过88%。这一高覆盖率显示出新版文书在湖州地区的广泛应用,众多船员也因此受益。
湖州为便于船员申请手续,在政务服务领域推出了多项便利措施。全市各级交通政务窗口均提供该项服务。其中,城东、和孚、南浔、练市等四个市本级水上服务区,以及吕山、梅溪等县级水上服务区,均设立了“船岸直办点”。此外,还开通了热线申请和邮寄服务,确保船员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方便快捷地获取新版文书。
跨地区的通认成果
湖州市港航管理中心与嘉兴海事局紧密协商,成功完成了湖州长兴、德清至嘉兴乍浦港“海河联运”46艘船舶新版文书互认工作。此举成为区域合作的典范,对促进内河船舶跨区域运营具有积极作用。此前,地区间文书互不通用常导致船舶运营延误及额外沟通成本。
湖州正积极推动省域及长三角区域对新版文书的认可进程,力求达成区域互认。此举将促进长三角地区内河航运的一体化进程。若目标达成,长三角区域内船舶运营将更为便捷,进而推动区域贸易和物流的繁荣发展。
即将推出无纸化电子版
市港航管理中心进一步披露,一项针对船员的便利措施即将实施——即将推出《内河船舶日志》的无纸化电子版本。这一举措紧跟信息化潮流。在数字化盛行的当下,电子版《内河船舶日志》的引入,将极大提升船员记录工作的便捷性和效率,正如电子记录在众多行业逐步替代纸质记录的趋势。此举无疑将增强数据的精确度和时效性。
《内河船舶日志》的电子化版本在安全性与可追溯性上展现出显著优势。例如,数据备份及云端存储技术有效预防了数据遗失,同时便捷的查询功能亦助力于管理机构的监管工作。电子化《内河船舶日志》将如何推动内河航运的变革?这一问题值得深思。我们期待广大读者参与讨论、点赞并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