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鄞州区有一位老人赵大为,被誉为“雨伞爷爷”。他自发创建了居民的“伞之家”,此事迹被央视报道后,引起了广泛关注。此事如同暖流,在这个略显冷漠的社会中传递了温情,同时也触及了人们内心的柔软之处。

共享雨伞的起始

77 岁雨伞爷爷打造居民伞之家,央视都报道了,快来看看  第1张

五年前,居住在老旧房屋的赵大为目睹了邻居们的困扰。他们往往在发现下雨后,不得不下楼取伞,然后再爬楼返回。于是,他决定将自家多余的伞挂在楼道,供大家共同使用。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善举,实际上是他爱心传递的起点。去年,当赵大为搬至悦江花苑小区,他再次注意到高层居住的老年人面临同样的难题,于是,他决定重启这一做法,并特意制作了“伞之家”的招牌,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共享雨伞的行动中来。

社区中,此举措有效解决了众多居民的困扰。雨天雪天,居民们无需再担忧遗忘携带雨具,共享雨伞服务使得他们在遭遇天气突变时能迅速作出反应。

得到居民认可

“伞之家”在小区内赢得了居民的普遍好评。记者采访到了78岁的俞奶奶,提及“伞之家”,她不禁竖起大拇指。俞奶奶表示,对于住在高层的老人来说,下雨天下楼买菜若没有共享伞,便需返回楼上取伞,颇为不便。而有了共享伞,这一过程就变得轻松许多。对于行动不便、记忆力衰退的老人而言,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便利。这种认可在小区内逐渐扩散,越来越多的居民感受到了这份温馨。

此举不仅解决了雨天出行需伞的困扰,还在小区范围内培育出了一片相互扶持的和谐氛围。居民们体验到了邻里之间真挚的关心与支持。

共建单位与居民的加入

77 岁雨伞爷爷打造居民伞之家,央视都报道了,快来看看  第2张

宁广社区的共建单位积极响应,主动与社区取得联系。他们慷慨捐赠了100把共享雨伞,此举使得“伞之家”的覆盖范围得以扩大,覆盖了悦江花苑小区的所有楼道。这一善举显著提升了共享雨伞的数量及普及率。

同时,众多小区居民纷纷参与其中。沈阿姨特意购买了十把透明长柄雨伞,并让赵大为将它们放置于“伞之家”。这种捐赠行为充分展现了居民们对项目的支持,同时也彰显了他们的爱心。由此,“伞之家”已从赵大为个人的小规模尝试,转变为众人共同参与的爱心事业。

雨伞的标识与维护

赵大为对共享雨伞进行了细致的设计与规范管理。他于每把伞上绘制了“爱心伞”的标识,并附上了“诚信共享”的字样。此举不仅提升了雨伞的视觉效果,同时也对使用者起到了规范提醒的作用,促使居民们遵守共享规则。

赵大为为保障“伞之家”的持续运营,每月对各个站点进行细致巡查,并详尽记录。对于长时间未归还的雨伞,他主动补充。此外,他个人出资购买修伞工具,将自家的阳台改造成维修点,耐心修复破损的雨伞后重新挂回。目前,社区还招募志愿者加入,共同参与雨伞的检查与补充工作。

面对取用不还的应对

在共享雨伞的使用过程中,取走不还的现象时有发生。赵大为分析,多数情况下是居民因遗忘而未能归还。为此,他选择以打油诗的形式在业主群中进行提醒。他创作的打油诗如“新伞挂满‘伞之家’,若有人‘看相她’,空钩凄凉……”中,巧妙地将“伞之家”比作“家之伞”,强调诚信共享的重要性。这种既有趣味又温馨的提醒,有效促进了小区共享文化的和谐与完善。

他采取的这种委婉手段,既避免了借用雨伞未归还的居民感到难堪,又成功促使众人及时归还雨伞,从而有效保障了“伞之家”的日常运营秩序。

77 岁雨伞爷爷打造居民伞之家,央视都报道了,快来看看  第3张

爱心传递的意义

“伞之家”项目虽小,却承载着深远的意义。它见证了居民间爱心的传递,自赵大为发起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小区因共享雨伞而洋溢着温馨,居民间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紧密。若此类自发爱心行动能在更多社区得到推广,社会幸福感有望显著增强。

因此,值得深思的是,在我们各自的社区中,是否也能涌现出类似的温馨事迹?期待大家为这类充满正能量的故事点赞并传播,同时,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身边发生的类似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