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北京举行了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的年度报告发布会,该报告涵盖了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与供应链气候行动CATI指数。这份报告不仅关注企业绿色发展的现状,还紧密关联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外领跑企业推动减排成效
10月31日,在北京发布的报告揭示了中外领先企业在绿色采购领域的努力与成效。这些企业的努力导致供应链排放量呈现下降态势。在推进自身绿色转型过程中,它们推动了整个供应链在环境问题上的进步。这种企业间的示范效应和实际推动力不可忽视。此外,这种带动作用不仅限于国内企业,国外企业的积极参与也为全球减排事业增添了更多可能性。
据数据显示,某些企业在减排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以连续两年公布碳排放数据的1590家供应商为例,其碳排放总量减少了502万吨。这充分说明,这些企业在促进减排方面确实取得了切实且明显的成绩。
环境挑战依然严峻
中外领先企业在减排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全球生态环境和气候问题正日益加剧。地球环境异常脆弱,我们正面临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一系列问题。要真正改善全球环境状况,当前的努力尚显不足。领跑企业的努力仅仅是起点,众多行业龙头需积极加入,共同推进环境治理。特别是,与上游供应链的协同减排显得尤为重要。缺乏更多企业的参与,整体环境状况难以实现根本性转变。
全球变暖的步伐持续加快,极端天气事件频次上升。伴随社会进步,新型环境问题层出不穷。这要求众多企业积极投身于应对环境危机的行动中,任务艰巨且任重道远。
企业应加强信息披露
报告明确提出了企业发展应遵循的指导方针,即强化环境信息及碳排放数据的公开。这一点至关重要。企业若能更透明地披露其在环境领域的相关信息,方能获得舆论、市场和制度层面的监督与激励。一旦信息得以公开,外界便可以对企业的运营及其供应链状况作出评估。
企业应主动公开与环境相关的数据,此举有助于推动供应链减排。当前,企业在处理新污染物及信息披露方面,相较于传统污染物,进度明显滞后。这一现象揭示了企业在环境治理上存在措施不均衡等问题。唯有加快提升环境信息和碳数据的公开程度,方能更高效地推动减排工作的发展。
塑料污染关注亟需提升
塑料污染已成为环境领域的一大难题,但众多企业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尚显不足。尤其在零售、日化、食品饮料等行业,普遍依赖塑料包装,但仅有不到三成的企业公开了与塑料相关的数据。此外,尽管部分行业设定了塑料污染的相关目标,但占比却未超过一半。这一现象反映出,众多企业在关注和应对塑料污染问题上,其态度与行动均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塑料污染一旦形成,将对土壤、水源及生物多样性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在全球环境持续变弱的趋势下,企业不能对塑料污染的危害视而不见。众多企业,尤其是那些使用塑料包装等存在塑料污染风险的企业,亟需增强对塑料污染的警觉性,并主动采取措施应对。
供应商减排动力及成果
链主企业引领下,众多供应商正增强温室气体减排的雄心。与过去数据相较,成效显著。例如,披露范围1&2(自身运营)和范围3(价值链)温室气体排放的企业数量,在2023年评价期分别较之前增长了13%和15%。供应商的减排努力已有效转化为具体的数据成果。在这些减排措施中,清洁能源替代的使用比例最高,这亦间接反映出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的显著增长。
蔚蓝地图网站上有2836家供应商公布了碳排放数据,这一数字较2023年评价期增长了27.5%。总计披露的二氧化碳当量达到5501万吨。这一数据表明,在企业的引导下,供应商们的积极努力已取得显著成效。
推动低碳绿色供应链建设
报告提出,完善信息披露机制是构建科学评价体系的关键举措。同时,建议通过建立约束激励机制,强化行业领军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职责。此举旨在制度层面确保企业减排工作更为高效。这对全球供应链实现环境友好、气候适应和生态可持续的发展极为关键。此外,技术创新、数字科技和绿色金融的作用亦不容忽视。应将这些力量融入供应商的绿色低碳转型过程。
今日,部分企业已在一定程度上采取行动。然而,关于众多企业,尤其是行业领军企业,何时能全面实施供应链减排管理责任,读者们有何看法?欢迎积极留言、点赞及转发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