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区煤炭资源丰富,然而,煤矿在疏干水的利用方面面临诸多难题。尽管疏干水供应充足,既可自用也可外供,且有大量富余,但矿井排水与用水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这一状况不仅暴露了资源的浪费问题,也暗示了发展中的潜在不足。当前这一状况确实亟待深入研究和关注。
疏干水利用的背景
2013年以前,榆阳区在矿井疏干水利用方面缺乏明确的规划与指导。当时,区域内30座煤矿及在建煤矿的疏干水年产量累计达10364万立方米,其中自用2685万立方米,外供1158万立方米,剩余6520万立方米未能有效利用。这一情况突显了规划工作的紧迫性。鉴于此,2013年,榆阳区启动了《矿井疏干水综合利用规划》的制定工作,为后续相关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施该规划促使相关部门意识到,通过科学合理地分配水资源,可以有效地解决诸多长期困扰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衡分布,尤其是农业灌溉用水不足的困境。
项目实施模式确定
2019年,榆阳区启动了矿井疏干水综合利用项目。在此项目中,当地政府主导,企业出资,公司负责具体运作,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出资、公司运作”的运作模式。该模式成功整合了各方资源,确立了政府的主导角色,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而特定公司承担了实际操作任务。通过资源、资本与管理的深度融合,这一模式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该模式与当地实际情况高度吻合,从而确保了规划实施的有效性。在众多地区推进项目的过程中,资金不足和管理不善常常导致失败。然而,榆阳区所采用的这种模式,能有效规避这些潜在风险。
金麻片区项目通水
2022年6月,金麻片区矿井疏干水综合利用项目圆满竣工,并已启动供水工作。项目成效显著,年回收利用矿井疏干水量达到6500万立方米以上。具体分配为:向榆神工业园区输送2800万立方米,向刘千河调拨1095万立方米,榆阳产业园区获得1500万立方米供水。对于多余的水资源,采取了妥善的处理措施,其中部分被回灌至清水河和青云沟,用以补充农业灌溉和维持河道生态基流。
青云镇农业灌溉用水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主要得益于金麻片区通水后的积极影响。该区域两条河流的穿越,使得生态补水成为可能,为当地农田注入了新的活力。项目通水的成功,不仅提升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也为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恢复和农业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
榆神和榆横矿区项目通水
2023年年初,榆神矿区牛家梁片区和榆横矿区的疏干水综合利用项目已先后实现通水。牛家梁片区集中了12座煤矿的矿井疏干水,这些水资源被广泛用于多个领域,如矿区周边生态农田的灌溉、塌陷区的治理以及农业示范园区的灌溉等,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剩余的水资源还用于补充榆阳河的生态基流。
榆横矿区矿井疏干水综合利用项目成效显著。该项目已成功收集了5座煤矿的疏干水,并计划进一步纳入西红墩、红石桥、乌苏海则3座煤矿的疏干水。该项目不仅有效解决了沉陷区的补水问题,同时也满足了沿线农业、工业园区工业以及生态等多个领域的用水需求。
疏干水带来的新希望
榆阳区水资源分布极度不均,农业灌溉用水短缺问题相当严重。疏干水的有效利用为该地区带来了新的生机。以色草湾村为例,过去十多年荒废的土地,自疏干水综合利用项目启动后,已开始进行土地平整和规模化种植。此举不仅使土地重新恢复生产功能,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榆阳区的一块废弃土地,随着水源的引入,重新焕发了生机。目前,已有部分村庄抓住这一机遇,开始探索新的产业发展路径。若这种模式能够持续推广,无疑将对榆阳区农村的振兴带来深远的影响。
项目带来的综合效益
榆阳区近年在水资源综合利用上遵循“就近利用、生态优先、兼顾工业用水”的原则,不断深化矿井疏干水的研究。该区域不仅将处理达标后的水资源用于生态建设,如河流和公园的生态补水,还用于塌陷区的治理,旨在减轻煤炭开采带来的地质和环境问题。同时,水资源还被用于农田灌溉和田园综合体的补水。这些措施显著增强了生态效益,比如改善了局部小气候,恢复了河流生态系统。
该模式显著增强了经济效益,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发展进程,并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用水支出。同时,它在社会层面上产生了正面效应,有助于促进就业增长,并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的优质发展。对此现象,我们向公众提出探讨:榆阳区实行的矿井疏干水综合应用模式,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全国范围内,是否具备推广的潜力?我们热切期待您的关注、分享及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