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琼海地区,防汛防风应急响应的调整成为新闻焦点,与此同时,大量抗洪救灾数据亦进入公众视野。这些数据揭示了琼海与洪涝灾害抗争的真实情况,不仅展现了人员转移等积极成效,也凸显了救援过程中遇到的诸多挑战。亮点与痛点交织,共同构成了这场抗灾斗争的全貌。

人员转移规模大

至10月30日19时,琼海市已完成17198人的疏散任务。这一成就的取得,得益于众多部门和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琼海市多个部门紧密合作,这充分展现了对其民众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如此大规模的人员疏散行动,并非单纯的数字统计,而是涉及众多家庭、工作场所等多个层面的综合考量结果。人员疏散与安置工作,包括生活物资供应等多方面的细致安排,这对琼海市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

目前,国内外众多地区正遭遇抗洪救灾挑战,涉及人员转移任务。琼海在处理此类事务上取得的成效,对于其他地区具有参考价值。

雨量偏大积水多

在10月28日08时至30日18时期间,全市平均降雨量达到了389.7毫米,其中嘉积城区的平均降雨量为344.7毫米,而会山牛路岭库区的降雨量最高,达到了1067.9毫米。如此大的雨量导致多地出现积水现象,部分区域甚至遭受了淹没。这些积水对当地基础设施和农业造成了严重破坏。例如,农田可能因积水浸泡而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进而影响未来的农业产量;道路积水则可能导致交通受阻,并对行人安全构成威胁。

10 月 30 日 19 时琼海共转移 17198 人!最大雨量出现在会山牛路岭库区  第1张

诸多城市面临暴雨积水带来的困扰,琼海市在遭遇此类灾害后如何有序开展后续的恢复重建工作,这一议题颇具研究价值。

水库蓄水状况

至10月30日17时,琼海地区中小型水库累计蓄水量达18625.63万立方米,占其正常库容的93.03%。不同类型的水库蓄水比例存在差异:中型水库蓄水量占其正常总库容的89.39%,小(1)型水库为103.85%,小(2)型水库为91.80%。水库的蓄水情况直接影响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后续的调配工作,同时也关乎水库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过多的蓄水可能提升水库的风险,而蓄水不足则不利于水库的后续使用。

10 月 30 日 19 时琼海共转移 17198 人!最大雨量出现在会山牛路岭库区  第2张

琼海地区的水库蓄水状况如何,在当前抗洪救灾的背景下,其地位究竟如何?与其他区域相比,琼海的水库蓄水情况又处于何种位置?

受灾镇与交通受阻

在此次灾害中,共有13个镇(区)受到影响,其中万泉河沿岸的7个镇受灾尤为严重。特别是石壁镇和龙江镇,通讯设施中断,道路通行受阻。受影响的地区包括1条国道、3条省道和5条县道,这些道路的通行被严重阻碍,这极大地妨碍了救援物资及人员的抵达。受灾群众由于无法及时获得必要的救援物资,如食物和药品,将面临更多挑战。在抗洪救灾的过程中,交通的畅通与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面临同样交通受阻情况的地区在救灾时采取了什么不同措施?

各方救援力量投入

10 月 30 日 19 时琼海共转移 17198 人!最大雨量出现在会山牛路岭库区  第3张

市委市政府联合动员了包括机关干部、消防、民兵以及驻军等多方力量,组建了由600余人次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以及15000余人次的镇村应急救援队伍。此外,外市县也派遣了人员、车辆和船只提供支援,琼海更是特别申请了直升机。这些资源的投入充分展现了团结一心抗击疫情和救灾的坚定决心,同时也凸显了在重大灾害面前资源整合的关键作用。

在进行救援任务时,必须重视不同救援力量之间的协调工作。那么,如何实现高效协同的救援行动?

应急响应降级

气象预报显示,降雨趋势减弱,万泉河水位呈现下降态势。截至10月31日8时,水位已降至10.31米。经过会商研判,于10月31日9时40分,防汛防风响应级别由I级降至II级。此次调整表明,当前灾害风险有所减轻。各单位需遵照相关规定,做好后续工作。例如,群众转移救助和各项防范措施均不可松懈。

琼海在应急响应降级后,首要关注的潜在风险点为何?欢迎广大读者留言、转发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