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起,抚顺致力于将绿色低碳作为城市振兴的基础色调,持续在打造宜居城市方面付出努力。这一积极行动受到广泛关注,众人纷纷好奇,这一变革将如何为抚顺带来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空气质量改善显著
空气质量问题持续受到公众关注。至10月14日,抚顺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累计达240天,占比83.6%,较去年同期增加5.2个百分点。同时,全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保持在33.2微克每立方米,连续三年符合国家二级标准。这些成绩的取得,显示出抚顺在大气污染治理领域实施的有效策略。这些成果的背后,离不开相关部门的严格环境监管以及积极推动清洁生产等举措。
抚顺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已投入大量人力与物力。展望未来,若持续维持当前治理强度或增加投资力度,空气质量有望实现更为显著的提升。
水质状况全面达标
抚顺的水质状况值得关注。在全市范围内,主要河流的15个国考断面水质均达到优良标准,占比达到100%。此外,5个省考断面及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的水质达标率也持续稳定在100%,且未发现劣五类水质断面。同时,全市重点建设用地的安全利用率达到了100%,国控地下水达标率同样为100%。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抚顺在水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方面的工作成效显著。
严格的水资源保护法规得以执行,污水处理得到充分重视,这才实现了这些成就。然而,面对可能出现的新的污染挑战,抚顺是否已经做好了应对的准备?
采煤影响区治理成效
抚顺在煤炭开采影响区的综合治理与资源整合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该市遵循“安全、生态、民生、产业”四位一体的工作理念,全面系统地推进了相关工作。为此,抚顺制定了“1+N”的总体规划,核心目标为打造“生态低碳谷”。具体实施项目中,包括对采沉区4960亩土地的复垦、煤都路的改道以及海新河的综合整治等。西露天矿的复绿面积已达到12240亩,这一面积占整个矿坑总面积的70%以上。此外,相关区域的生态修复面积也达到了22240亩,抚顺在废弃矿山复绿行动中走在了全省前列。
过去因采煤造成的恶劣地貌已得到显著改善,尘土飞扬的景象已转变为绿色宜居的家园。那些昔日脏乱不堪的采煤区,如今正依托田园综合体、各类球场、夜市等设施,转型成为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的集聚区。那么,这一巨大转变背后所投入的资金和动员的人力究竟是怎样的?
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成果
抚顺市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已成功完成生态修复项目,总面积达到57125公顷。具体来看,矿山生态修复面积达1397公顷,河道修复总长度为146.744公里,林草植被绿化面积达1368.51公顷,水源涵养区修复面积为1141公顷,湿地修复面积为52.13公顷,岸堤修复总长度为186.25公里。
大规模修复工程确保了环境的持续发展能力。然而,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修复后的资源,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生,成为抚顺面临的一项崭新挑战。
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
抚顺市将经济社会进步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这一举措在采煤影响区产业转型及山水林田湖草沙修复工程所激发的产业潜力中均有体现。此举确保了城市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亦注重生态保护,避免了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发展。
这种合作展现了理性思考和远见卓识。然而,为了维持这一发展路径,我们需妥善协调多少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城市振兴前景展望
抚顺正沿着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径稳健前进。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与提升,为城市的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进步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居住品质,还预期将增强其吸引人才和投资的能力。
在发展过程中,持续适应新的政策和环境变化是必要的。关于抚顺能否持续保持发展势头,迈向更加繁荣的未来,各方看法不一。我们期待读者们踊跃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