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初期,生态环境部主导的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重大项目便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企业关键设施设备的防腐防渗改造,特别是池体改造环节,对土壤及地下水保护至关重要,成为关注的焦点。这不仅关乎企业自身责任,还深刻影响着生态环境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工程背景

十四五重大工程项目实施,企业池体改造经验分享,快来借鉴  第1张

自“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生态环境部开展了土壤污染源头管控的重大项目。工业生产中,水是必需品,池体在废水收集与处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土壤污染源头管控至关重要,若池体管理不当,可能导致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这一举措旨在从生态环境安全全局出发进行保护,影响众多企业和大量工业用地。调查发现,部分地区的部分企业用地周边土壤已出现污染迹象,可能与池体等设施的状况密切相关。

重大工程项目中,对关键设施设备进行改造具有重大意义。这一举措旨在阻止企业用地土壤和地下水的进一步污染。考虑到当前的企业生产布局和运营模式,对设施进行改造显得尤为迫切。这相当于构筑一道防线,有效阻挡污染物进入土壤和地下水,从而保护土地这一至关重要的生态资源。

池体污染隐患

观察之下看似正常的池体,实则潜藏着土壤污染的风险。据行业专家分析,主要原因有三。首先,池体建设质量不高,多数池体在防腐和防渗方面表现不佳,且应急事故池的容量不足。其次,缺乏严格的防渗漏设计亦是关键因素之一。以部分老旧工业企业池体为例,当初在建设时未能充分考虑周全。

池体类设施的检修与维护工作尤为艰巨。此类设施多位于地下或半地下,其隐蔽性极高。一旦发生泄漏等事故,有毒有害物质将直接渗入土壤及地下水,难以迅速发现,污染问题由此不可避免地产生。这一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其危害性不容小觑。若不引起重视,随着时间的流逝,土壤污染的范围可能持续扩大。

企业积极探索

重大工程项目推动了众多企业对池体改造的积极尝试。部分企业结合自身实际,选用了成本效益高、对生产影响较小的技术进行池体改造。在山东省,一些企业实施了“池改罐”措施,用地面废水暂存罐替换了地下池体。对于那些依赖重力自流收集废水、难以提升至地面的车间废水收集池,该企业则设计了“池中池”双层结构,既降低了施工成本,又有效防止了泄漏。

江苏省内部分企业于半地下废水暂存池增设不锈钢储罐,形成“池中罐”结构,以较低成本实现双重防护。此举不仅显示出企业在履行环保职责,而且表明它们正积极探索既满足自身发展又符合环保要求的方法。这一过程要求企业具备创新思维,并对自身生产流程及设施有深刻理解。

监测预警措施

一些企业通过使用泄漏监测设备来发出预警信号。例如,在浙江省,一家企业已在罐区、池体围堰的沟渠中安装了自动感应设备,用以监测废水pH值的变化。这种预警机制得益于现代技术的支持。一旦pH值出现异常波动,系统便能迅速发现池体可能存在的渗漏隐患。

该手段有助于提前识别出池体渗漏的征兆。与事后发现并治理相比,这种预先预警机制能够更有效地降低污染损失。企业借此手段将土壤污染的潜在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从而在源头遏制可能发生的污染事故。

工程的连锁效益

在重大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小成本改造带来的显著效益不仅体现在池体设施上。管道、储罐等关键设施设备的改造工作亦同步进行。这种改造在经济上具有合理性,技术上亦可行。此举不仅帮助企业降低治污成本,还对企业的整体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在源头控制污染问题,企业能够更加安心地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

从长远视角分析,企业若能降低治污费用,将能将更多资金投入到技术创新及产品研发等领域,这对于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未来发展方向

将对各类重点设施设备的改造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同时,针对地下管道、储罐等类似设施设备的改造经验,亦需持续进行总结。其目的是为了构建更多既经济合理又技术可行的典型模式。

通过土壤污染源头的防控措施,促进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趋势。人们不禁会问,这种模式是否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至所有企业?我们诚挚邀请各位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