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下午,青岛市技师学院即墨校区内,红色报告厅气氛热烈。在此举办的是“非遗青技行——2024青岛市京剧进校园”活动。该活动肩负着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为师生们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京剧。

活动背景

京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其发源于北京,自清朝至今已有超过200年的历史。2010年,京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国剧”。这一称号彰显了京剧在我国文化艺术领域中的核心地位。面对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挑战,京剧进校园活动成为了一种积极的应对策略。在青岛市,相关部门正积极推广这一文化传承项目,旨在提升青少年对京剧文化的认知与兴趣。

非遗青技行——青岛市京剧进校园,一场视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  第1张

该活动具有深远影响。它不仅能够充实校园文化生活,还能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对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全新的文化感悟,使他们能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活动主办方

非遗青技行——青岛市京剧进校园,一场视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  第2张

青岛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以及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举办此次活动。这一举措反映出地方政府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高度关注。通过多方协作,活动在资源整合与宣传推广方面拥有了显著优势。

非遗青技行——青岛市京剧进校园,一场视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  第3张

青岛演艺集团旗下的京剧院负责了本次活动的组织。该剧院是一支专业的表演团队,具备为师生提供高水准京剧表演的能力。他们拥有众多技艺精湛的演员、丰厚的演出历史和庞大的京剧剧目库,这些资源共同保障了演出的圆满成功。

活动开场

非遗青技行——青岛市京剧进校园,一场视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  第4张

开场演出令人惊艳,京剧院乐队率先奏响京胡曲《迎春》。此曲活力四射,宛如热情地迎接师生们踏入京剧艺术的殿堂。演奏中,京胡特有的音色牢牢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使得原本喧闹的报告厅瞬间变得宁静。

非遗青技行——青岛市京剧进校园,一场视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  第5张

现场观众包括学院领导和约500名师生。他们带着期待的心情观赏演出,而从他们专注的目光中,不难察觉出对后续节目的浓厚兴趣和迫切期待。无论是领导还是师生,均系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参与者。

表演内容

京剧院的演员们呈现了多个传统剧目的经典唱段,包括《上天台》、《白蛇传》、《贵妃醉酒》以及《打龙袍、报灯名》等。这些唱段囊括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通过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充分展现了京剧的独特魅力。每位演员都生动地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使得师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京剧各行当的特色。

京剧表演中,资深花旦演员精彩呈现了《拾玉镯》的著名片段。其妆容精致,风姿妖娆,唱腔悦耳动听,动作流畅生动。此外,环节中更设有学生互动环节,现场指导京剧的基本动作和身段。学生们热情参与,现场气氛热烈,这种互动方式使学生们对京剧有了更为深刻的感受。

活动高潮

非遗青技行——青岛市京剧进校园,一场视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  第6张

京剧变脸表演无疑是活动的高潮。舞台上,变脸演员迅速更替面具,这一幕深深震撼了在场的师生。他们纷纷鼓掌叫好,惊叹声接连不断。这种视觉冲击力极强的表演形式,将京剧的神秘与惊艳完美呈现。

非遗青技行——青岛市京剧进校园,一场视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  第7张

《红灯记》中的红色经典京剧片段“痛说革命家史”演出同样引人入胜。演员们歌声高亢,剧情紧凑,情感真挚。观众们深刻体会到了革命精神的强大力量,这也充分展现了京剧在传播思想、弘扬精神方面的显著作用。

活动结尾

非遗青技行——青岛市京剧进校园,一场视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  第8张

传统京剧折子戏《三岔口》的演出在演员们精湛的武打技艺与观众的阵阵掌声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武戏表演中,演员们配合无间,动作精彩纷呈,令观众们大呼过瘾。在演出全程,演员们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师生们介绍了京剧的精髓,包括其基本知识、角色行当以及表演程式等,使他们对京剧有了全面的认识。

校园内传统文化推广活动仍存在众多待挖掘的潜力,关于即将到来的京剧进校园活动,各位有何新想法?期待大家积极投票、转发,并在评论区留下宝贵意见。

非遗青技行——青岛市京剧进校园,一场视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  第9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