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海医一附院)近期经历了一场令人震撼的生命营救。一名24岁的女孩小丹突发疾病,心脏骤停。医院紧急运用ECMO技术,成功将她从死亡边缘挽救回来。这一事件无疑充满希望与奇迹,深深打动了在场所有人。
小丹发病初期状况
自2024年8月18日起,小丹出现反复高热症状,并伴随气促。随后,她被送往琼海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医院检查结果显示,小丹的双肺严重感染,存在多个空洞影,左侧胸腔积聚大量气体,导致肺部受压。在此期间,小丹的病情持续恶化,甚至出现心脏骤停。经过心肺复苏和药物抢救,她的自主心律虽得以恢复,但生命体征依然不稳定。目前,她的病情不容乐观,迫切需要更有效的医疗救治。这一情况也凸显了小丹所患病症的严重性,并为后续治疗带来了诸多挑战。
海医一附院的入转和再次危机
8月24日,小丹成功转至海医一附院的重症医学科病区。然而,不久后,她再次遭遇心脏骤停,这一突发状况打乱了原本的治疗安排。医护人员随即紧急调整治疗方案,小丹的生命再次面临险境。与此同时,她的家人陷入了深深的忧虑,治疗过程也因此变得更加复杂和艰难。
ECMO团队紧急启动
重症医学科团队经过全面评估,决定采用ECMO技术。ECMO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这场关乎生死的较量直接关系到小丹的生命安危。护理人员紧张地安装设备、进行预充,医护人员则争分夺秒地履行各自职责。他们迅速搭建血管通路,在接到指令后,VA-ECMO系统顺利启动。若非这及时的辅助,小丹可能面临生命危险,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家庭的悲剧。
多学科联合治疗
小丹的康复得益于多学科团队的共同努力。VA-ECMO系统顺利启动后,医护人员持续监测她的健康状况。胸外科、药学部、感染科以及康复科等多个学科部门共同介入。他们迅速调整了胸腔闭式引流管,优化了抗感染策略,并完善了综合治疗方案。同时,确保了在全身肝素化条件下对ECMO的全面管理。各学科医生运用专业知识,紧密协作,逐步提升了小丹的病情状况。
小丹成功撤机
随着时间的流逝,小丹的氧合水平逐步提升,ECMO的流量也逐步减少。至2024年9月29日,在重症医护团队的精心协作下,小丹成功撤离了ECMO支持,这标志着ECMO治疗的成功关键步骤。这一步骤不仅象征着小丹病情的显著改善,也见证了医护人员辛勤工作的成果,为小丹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希望。
转入康复科继续治疗
不久后撤机,小丹便顺利地转入了康复科病房,开始了新的康复治疗阶段。从最初生命垂危的状态,到如今能够接受康复治疗,这一过程虽历经艰辛,最终却让人感到欣慰。这一转变充分体现了海医一附院卓越的医疗技术水平以及细致入微的医护服务能力。
我们必须思考,随着医疗救助中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医院在未来是否应当更加重视多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育。我们期待读者参与讨论,并希望大家能点赞并分享这一洋溢着正能量的生命救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