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0月24日发布的《2024年排放差距报告》显示,现有行动和政策将导致本世纪全球气温上升2.6至3.1℃。这一消息无疑具有重大影响,凸显了人类正面临严峻的气候危机挑战。

全球气温将上升 2.6℃至 3.1℃,你准备好迎接灾难了吗?  第1张

当前气温上升趋势

报告明确指出,当前全球气温较工业革命前上升了1.3℃。去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同比2022年增长了1.3%,这一持续增长趋势令人忧虑。这种增长并非轻微,它反映了整体能量释放的增强,并且是气温持续攀升的主要原因。此外,即便在最佳情况下,气温上升2.6℃也预示着“灾难性”的气候变暖,其严重后果不言自明。

当前形势更为严峻,依照现有趋势,将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巴黎协定》所设定的1.5℃目标内几无可能,甚至有极大可能超过2℃的警戒线。

气候变暖的严重影响

科学家指出,每上升一个百分点,灾害如热浪和风暴的严重性与发生频率都将增加。以气温上升3℃为例,可能导致南北极冰盖崩塌、海平面上升,从而大幅改变地球气候。这种变化对沿海居民构成巨大威胁,众多岛屿国家可能被淹没,沿海发达城市亦将遭受严重损失。

这不仅对地理环境产生显著影响,而且可能对人类健康和全球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例如,灾害频发导致医疗费用增加,农业生产受损粮食产量减少等问题随之而来。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重要性

今年11月12日,世界各国领导人将汇集于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共同参与COP29会议。选择巴库作为会议地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旨在为更多关注并讨论气候变化的国家提供参与议程制定的机会。此次会议为各国领导人提供了一个交流应对气候变化的宝贵平台。

会议期间,各国势必将就应对恶劣气候状况的策略进行深入讨论。若错失此次良机,全球气候治理领域恐将面临停滞,进而使得当前糟糕的排放状况难以得到有效改善。

各国需承担的减排责任

报告强调,各国在下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中需集体承诺,到2030年实现42%的减排,到2035年实现57%的减排。这一目标是基于当前气温与排放水平计算得出的,是必须达成的。各国需依据自身发展状况和碳排放特征,制定相应的减排策略与措施。

一些发达国家,鉴于其历史累积的排放量较大,理应承担更重的责任,并在能源结构转型等领域投入显著的努力;与此同时,尽管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发展阶段,但它们也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致力于减少排放并保护环境。

应对气候变暖的可行路径

该报告阐述了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具体方案。例如,到2030年,排放量需较2019年减少28%,到2035年则需减少37%。这些指标明确具体,为全球减排行动指明了道路。

同时,通过提升太阳能光伏和风能的布局,预计到2030年,总体减排潜力将达到27%,2035年这一比例将增至38%。同期,森林保护措施预计分别在2030年和2035年贡献约20%的减排潜力。这些数据揭示了可再生能源及森林资源在对抗全球变暖中的关键作用。

即便危机也要积极应对

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强调,即便全球气温超过1.5℃的可能性在增加,人类仍需努力迈向净零、可持续且繁荣的未来。这一表态凸显了人类在恶劣气候挑战面前不应放弃,而应积极寻求转机。尽管当前形势严峻,但只要全球能够形成共识并采取积极行动,在能源、交通、工业等多个领域推动变革,未来气候状况有望得到改善。

诸位读者,关于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有哪些合作领域尚待加强,您有何高见?欢迎踊跃留言、点赞并转发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