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中的千手千眼,惊艳了时光,触动了心灵  第1张

2005年,央视春晚上,《千手观音》一节目让残疾人艺术团的卓越表演深入人心。时至今日,2023年6月,该团倾力打造的《千手千眼》在敦煌大剧院进行了震撼的首演。此次演出再次展现了他们卓越的艺术创作和表演能力,吸引了众多目光。

创排渊源

敦煌壁画中的千手千眼,惊艳了时光,触动了心灵  第2张

2005年春晚上,舞蹈《千手观音》为观众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历经多年的精心准备,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以《我的梦》为基础,精心编排了《千手千眼》。该剧巧妙地融入了莫高窟第三窟的《千手千眼观音经变》壁画元素,从而奠定了浓厚的敦煌文化氛围。这一创排过程耗时漫长,汇聚了众多艺术家的智慧与汗水。演员们需深刻领悟敦煌文化的核心精神,并通过肢体语言等形式予以呈现,这对他们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新剧的编排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对其创新的实践。在继承方面,该剧紧密围绕敦煌文化这一宝贵资源;而在创新层面,它巧妙地融合了多种现代舞台表现技巧,勇于吸纳新颖元素,从而诞生了现今独树一帜的《千手千眼》。

剧情解读

《千手千眼》剧情紧凑,引人入胜。该作品描绘了妙善救父的感人故事,她化身成为“千手千眼观音”。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沉浸在充满传奇色彩的世界中。整部剧作长达75分钟,却无时无刻不令人感到津津有味。在表演环节,灯光、音乐等元素相互配合,将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

例如,在妙善面临抉择的困境时刻,音乐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气氛;灯光集中照射在主角周围,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沉浸在故事场景之中。演员们的舞蹈动作紧密贴合剧情,将妙善内心的挣扎与坚定完美地呈现在舞台上,推动剧情逐步深入。

艺术形式融合

该剧巧妙融合了多种艺术风格,成为一大显著特色。在舞蹈领域,它巧妙地融合了敦煌舞、芭蕾舞、红绸舞、孔雀舞以及金刚力士舞等多种舞蹈形式。这些舞蹈各自独特的风格在剧中得以和谐地融合,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魅力。

在音乐领域,笛子、二胡、古琴等传统乐器相互映衬,展现出独特的韵味。这些乐器的运用与剧情紧密相连,如描绘大漠风沙场景时,二胡的凄凉音调有效地渲染了氛围。同时,舞蹈与音乐的默契配合,在舞者动作激昂之际,乐器演奏亦达到高潮,从而营造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此外,旁白、对话、手语与舞蹈、音画的完美融合,使得观众得以全方位地沉浸在剧目之中。

舞台视听效果

舞台音画效果堪称一流,其声光背景画面极具吸引力。全场贯穿了丝路敦煌的自然景观,如大漠黄沙、鸣沙山、月牙泉,以及人文景观,包括敦煌石窟、壁画雕塑等,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敦煌之中。

舞台灯光设计精巧别致,根据不同情节变换色彩与亮度,与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完美融合。尤其在呈现千手千眼观音显圣的画面时,灯光瞬间明亮,辅以烟雾效果,构建出一种神秘而神圣的氛围。观众对此逼真的视听体验深感震撼。

观众反响与感受

该剧深受众多观众的情感触动。北京观众李乐表示,在观赏了莫高窟壁画后,再观看该剧,对敦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众多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多次被剧情所打动,不禁落泪。这一情感共鸣不仅源于表演的精湛,更在于其传递的精神内涵深入人心。

观众被古色古香的舞台氛围所吸引,陶醉于优美的音乐、动人的舞蹈和跌宕起伏的剧情。他们对残疾人演员所展现的真情实感深感打动,尤其是通过手语传达出的特殊群体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文化意义与相关产品

《千手千眼》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部作品使敦煌文化以全新的面貌广为人知,显著提升了其文化魅力。演出受到广泛欢迎后,敦煌大剧院相应地推出了系列措施。剧场大厅增设了“爱心屋”,同时推出了与《千手千眼》和敦煌文化紧密相连的文创产品。这些举措既便于观众更深入地了解敦煌文化,也为支持残疾人事业贡献力量。关于残疾人艺术团的艺术传承与创新,您有何见解?欢迎点赞、分享并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