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大四学生李奥迪,年仅22岁,在一次献血时无意中留下了样本。两年后,他以此样本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刷新了安徽省的应急捐献响应时间纪录。10月23日,他完成了捐献,为千里之外的5岁女童带来了生命的希望。从接到通知到完成捐献,整个过程仅用了一周时间,这一事件充满了温情与感动。
献血留样成为捐献契机
2019年,20岁的李奥迪在献血时留下了样本登记,这一不经意的举动当时并未引起他的重视。众多献血者中,这种情况并不罕见。然而,两年后,这个小小的举动却成为了5岁女童重生的关键。通常,造血干细胞捐献库中的样本众多,但成功配型的几率却非常低。李奥迪的样本却意外地打破了这一低概率的限制。
2021年2月,即将返校的李奥迪意外接到了红十字会的来电。起初,他误以为这是骚扰电话,并未予以理会。直到收到短信,他才意识到是关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询问。面对这一请求,他表现出乐观积极的态度,迅速回应表示愿意捐献。这时,他才意识到距离考研仅有两个月的时间。他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十分难得,他没有因个人的学业发展而犹豫,展现了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时间冲突内心抉择
回复同意后,他询问了造干捐献与考研是否存在矛盾。志愿者透露,一旦被选中,捐献工作将迅速展开。在内心经过一番权衡,他认定即使牺牲一些复习时间,也无关紧要,即便与考研相冲突,捐献救人亦为首选。这一抉择无疑充满挑战,对众多大学生而言,考研是通往更高学历的关键一步,关乎未来的发展前景。然而,他毅然决然地将救助他人置于首位。我们可以推测,在他做出决定的那一刻,内心经历着激烈的斗争,一边是个人前程,另一边则是亟待救治的小女孩。
紧急通知仓促出发
李奥迪未曾料到事情进展如此迅速,刚回到宿舍便接到了次日清晨参加高分辨采样和捐献前体检的通知。此时宿舍即将关闭,仅剩5分钟时间,他甚至没有时间请假,便携带着手机和身份证匆忙出门。为了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他决定立即赶往宿州某医院的体检中心。他急忙登上火车,抵达目的地时仅是清晨6点,保洁员刚刚开门。尽管旅途疲惫,但他并未抱怨,这种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实属值得称赞。
抵达现场后,鉴于对体检结果可能受影响的担忧,即便携带了小点心,李奥迪也未能安心享用。这时,宿州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团队迅速赶到,给予陪伴。李奥迪了解到,等待捐献的是一名年仅5岁的小女孩,这让他内心涌动着更多的怜悯和同情。这一刻,他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
鉴定检测顺利通过
体检顺利完成后,李奥迪怀揣坚定信念重返马鞍山。尽管日夜兼程颇为辛劳,但所有付出均未徒劳,体检及高分辨率检测时间显著缩短,仅用4小时便收到了23日捐献的筹备通知。在整个流程中,他未曾出现任何延误,即便个人作息被打乱,也毫无怨言。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强烈的使命感,对救助他人生命的执着与专注,他竭尽全力配合,以期尽快让那位小女孩得到救治。
观察检测流程,各环节紧密相接,高分辨率检测时间显著缩短,后续流程亦运行顺畅,这些均表明我国医疗体系在应急造血干细胞捐献中的效率正在不断提升。
捐献前的准备工作
10月19日,李奥迪从学校搬至芜湖弋矶山医院,开始了每日注射动员剂,为捐献工作努力冲刺。在此期间,他忍受着身体上的不适,每日凌晨4点便需起床接受抽血化验,胳膊上布满了七八个针眼。尽管如此,他默默承受着痛苦,并未动摇捐献的决心。在医院,他不仅要克服身体上的不适,还可能需面对即将到来的考研。他的坚强与勇敢令人感动,这种在特殊时期坚守承诺的品质,是许多人应当学习的。
医生和护士正为他即将进行的捐献进行周密的准备工作,这包括精确控制注射剂量和严格监测检验指标等,目的在于确保捐献过程顺利进行,同时以最低的成本救助那位小女孩。此外,整个医疗团队对他的细致照顾和持续监测,对于捐献能否成功同样至关重要。
成功捐献生命传递
10月23日,李奥迪调整心态,安静地躺上了病床。采集过程中,他仅能感知血液的流动,然而,他深知,小女孩康复的希望正在逐渐照亮。他躺卧的姿态,洋溢着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小女孩带来了重生的契机。他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跨越千里,这位年轻勇敢的大学生,用自身的生命之力,拯救了另一个脆弱的生命。这是一次爱心的传递,他的善举无疑将激励更多人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行列。
各位读者,当您遇到可能影响个人未来发展的紧急救援情境时,又将作出何种选择?期待您的评论与互动,同时,欢迎您点赞并转发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