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上午,湖北省蕲春县长胶廊道上的国内首例倒置连续梁——京九铁路大桥3号墩T构梁,在空中完成了一次令人瞩目的“华丽转身”。这一壮举在建筑工程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对于如此庞大且设计独特的梁体如何在空中实现精确转体,许多人充满了好奇。

独特的工程设计

蕲春县长胶廊道上的跨京九铁路大桥是石鼓冲绿色建材基地项目运输廊道的核心工程。该桥的T构梁长度为148米,重量高达9000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桥采用了“上曲下平”的倒置法进行设计和施工,这在国内外尚属首次。这种设计打破了传统工程思维和技术限制,彰显了工程设计的创新理念。为确保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工程设计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前期调研、模拟和方案论证。该设计的独特性不仅体现在结构创新上,还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了宝贵的设计经验。

此前,工程界尚无现成的成功案例可供参考。面对这一挑战,工程团队依托现有理论知识,持续开展试验,逐步完善,最终形成了一个既独特又实用的设计方案。这一成就无疑是工程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

复杂的施工环境

施工区域位于繁忙的京九铁路干线附近,这显著提升了施工的难度和潜在风险。若施工期间发生任何意外,可能对京九铁路的运行造成影响,其潜在损失难以预估。因此,确保线路正常运行是施工必须首要保障的条件。

在当前条件下,确保铁路线路及施工安全至关重要。施工队伍需制定严谨周密的施工方案,并随时准备应对紧急状况。每项决策、每一步施工均需极为谨慎,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尽管面临诸多挑战,施工队伍仍按部就班地推进着工程。

先进的管控手段

为保障工程顺利进行,项目团队精心打造了“数智信息管理平台”。该平台借助铁路工程管理系统,整合了红外线防入侵、远程视频监控、AI图像识别以及智能物联等多种先进监控系统。在这些系统中,红外线防入侵、远程视频监控、AI图像识别和智能物联等均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些系统依托信息化与数智化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搜集与解析,仿佛为工程配备了一颗“智慧”的心脏。它们能够实时监测工程周边环境的变化,迅速识别潜在的威胁并实施应对策略。一旦施工现场出现异常,如有人不经意间进入危险施工区域,系统便能够立即发现并迅速采取处理措施。在整个工程安全保障流程中,这些管控技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内首例倒置连续梁成功转体,9000 吨 T 构梁如何实现空中华丽转身?  第1张

精准的转体过程

10月23日上午8时50分,T构梁开始逆时针旋转,转速为每分钟1.1度。尽管这一过程表面看似简单,但背后却对技术要求极高。技术人员利用视频监控设备,对转体梁的角速度、线速度、平面轨迹、梁体姿态及竖向振动等多个参数进行实时监测。

电子水准仪、全站仪等高精度测量工具的辅助下,施工精度被精确至毫米级别。整个转体作业历时50分钟,期间操作细致入微。转体过程运行平稳,始终处于严格监控之下。这一成果彰显了技术人员卓越的技艺和严谨的施工理念。

重要的工程意义

大桥成功转体,为蕲春县长胶廊道补上了最后一环。此举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项目投运后,预计每年将向长江中下游地区提供7000万吨优质绿色砂石骨料。这不仅能够满足大规模建设需求,还将促进运输、制造、金融等众多相关产业的增长,加强蕲春与长江中下游城市群间的紧密联系与交流,助力区域经济协同进步。

工程背后的建设者

该卓越项目得益于建设者们的辛勤劳动。由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管理公司负责代建,中铁四局集团具体承建。众多工程师、工人以及各环节的技术人员均为此工程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他们遭遇了众多挑战,包括繁复的设计需求、严苛的施工条件以及极高的技术规格,然而他们并未退却。从最初的规划与设计阶段,到最终圆满完成结构转体,每一步都凝聚了他们日夜兼程、奋力攻坚的辛勤付出。

在全面掌握工程详情之后,我们不禁产生疑问:随着工程技术的持续进步与创新,这是否也激起了你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前景的期待?我们诚挚邀请您留下评论、点赞以及分享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