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近期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了新规定。据2024年10月23日的报道,为了提高智慧工地建设和管理水平,山东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中心与多家机构共同编制了《智慧工地建设技术标准》(DB37/T5287-2024)。目前,该标准已正式发布并开始实施。此举对于建筑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山东发布智慧工地建设技术标准,规范智慧工地建设  第1张

多方参与编制

山东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中心与清华大学合作,特别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专家顾问。此外,汇集了包括监督机构、施工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领域的70多位知名专家。他们共同编制了《标准》。专业人士的广泛参与,有效确保了《标准》的专业性和全面性。该标准对山东省各类工程建设项目提供了规范性的指导。专家们将个人经验和知识融入其中,院士的深刻见解和企业代表的实践经验均得到了充分体现。

工程建设领域内,各方对标准的关注度显著增强。这一标准不仅有助于规范建设流程,防止因理解分歧导致的施工不一致现象。此外,统一标准还能有效提升沟通协调的效率与秩序。

用户平台层级

山东发布智慧工地建设技术标准,规范智慧工地建设  第2张

《标准》对平台用户实施了三级分类,涵盖:主管部门、施工企业及施工项目。主管部门分为省、市、县三级;施工企业可依据自身组织架构自行设定下属层级;施工项目平台适用于所有建设相关方。这种细致的层级设置有利于实现智慧工地建设的精细化管理。

在工地建设管理的实际操作中,层级结构的明确界定至关重要,它有助于各级明确其职责和权限。以主管部门为例,层级间的职责划分更为明确,这有利于实施有针对性的监管。此外,施工企业借助这种层级设定,能够更高效地调配资源,从而推动工地建设的进展。

平台基本模块

该平台集成了信息管理、人员管理、视频监控、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绿色文明施工管理、物料与进度控制以及BIM技术应用管理等八大核心模块。这些模块全面覆盖了工地建设管理的众多方面。

施工场地中,这8个模块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在人员管理上,能够精确记录工地人员的出入及工作状态;在安全管理上,能够迅速触发警报,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这些模块的协同工作,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智能工地系统。若任何一个模块缺失,都可能造成工地管理上的缺陷。

山东发布智慧工地建设技术标准,规范智慧工地建设  第3张

建设实施步骤

智慧工地的构建过程严格遵守编制方案、安装调试、接口测试、运行维护这四个核心步骤,并以此顺序有条不紊地推进。该规定确保了智慧工地建设流程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

根据《标准》的相关要求,各市的智慧工地监管平台需进行必要的升级和优化。特别是对于大城市而言,监管平台在数据对接及功能方面可能需进行适应性调整。此举旨在提升全省智慧工地建设的整体统一性和协同性。

数据流转架构

该平台的数据流动基于双层架构进行规划。在施工项目层面,数据直接传输至当地主管机关及其对应的施工企业平台。随后,当地主管机关将这些数据上传至上级主管机关的平台。这种架构设计确保了数据的实时汇总。

山东发布智慧工地建设技术标准,规范智慧工地建设  第4张

主管部门具备迅速收集数据的能力,这便于迅速了解工地建设动态,并据此制定决策。但若数据传输出现故障,可能会对工地施工和运营情况的评估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可能导致管理工作推迟。

创新评价体系

《标准》在智慧工地评价体系领域进行了创新性的实践。该体系将评价过程细分为阶段性评价与全面综合评价两个环节,于主体结构完成过半之际启动全面评价。评价方式由最初的功能性单一评价发展成包含基础项目和推广项目两大类别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该创新评价机制在智慧工地建设水平的评估方面,展现出更为科学和全面的特性。与以往依赖单一评估方法相比,这一新型评价体系能够更精确地呈现工地建设的真实状况。

山东发布智慧工地建设技术标准,规范智慧工地建设  第5张

《标准》是否对全国智慧工地建设具备参考价值,您是否表示认可?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参与讨论与交流。此外,我们也恳请您给予点赞并转发此篇文章,以便让更多人得以了解这一最新的行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