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000年前,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便以其神秘魅力,持续激发着人们对其深层含义的探索欲望。
甲骨文爱好者其人
康睿元,一位安阳本地人,自1993年从部队转业后便对甲骨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过去的30多年里,他深入研究了甲骨文的多个领域。这种深厚的热爱源于他对古老文化的执着追求,他始终坚持不懈,旨在在传统艺术领域取得成就。安阳,作为甲骨文的起源地,拥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了康睿元全身心投入其中。他在甲骨文的理论研究和辨伪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同时在契刻技艺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他能够在无字兽骨上精确仿刻,其作品与出土的甲骨文几乎无二,使得外行人士难以分辨真伪。这一成就充分体现了他技艺的精湛。同时,这也表明,要达到这样的技艺水平,必须投入漫长的时间与巨大的精力。
各地理材料契刻
康睿元当前的契刻技艺已十分精湛,不再仅限于甲骨,其应用范围已拓展至多种材料。无论是树皮、塑料瓶,抑或是菩提,均能作为他契刻甲骨文的媒介。在这些媒介上,他的契刻作品看似异乎寻常,实则反映了其不断求新求变的探索精神。
不同材质与甲骨在性质上存在显著区别,显然,他通过攻克众多技术难关,实现了这一成就。这一现象或许表明,他在持续探索突破传统刻印方法,致力于以更多样化的方式将甲骨文展现于现代物品之上,进而推动甲骨文文化的传播。
记者体验契刻
10月20日下午,记者亲身体验了甲骨文的契刻过程。在康睿元的指导下,记者尝试在龟甲上刻下“大邑商”三个字。从握刀的姿势到整个操作流程,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却遇到了重重困难。例如,当记者尝试刻下第一刀时,发现无法在龟甲上留下刻痕。即便用力,刻痕也浅显且歪曲,甚至导致龟甲边缘出现崩坏。
甲骨文契刻并非易事,记者因缺乏相关经验,往往难以顺利实施。与康睿元精湛的技艺形成鲜明对照,这一现象揭示了契刻技艺的掌握需经历长时间的磨练,同时,对老甲骨与新甲骨特性的深入了解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新甲骨仿刻之法
新出土的甲骨材料质地坚固,难以雕刻,那么是否存在解决之道?郭青萍指出,仿制一片甲骨文的流程相当繁琐。仅是处理骨料这一步骤就需要花费两三天时间,而实际契刻过程仅需半天。从绘制网格线开始,到用铅笔书写、用墨水笔勾勒边缘,再到反复雕刻,这一系列步骤都必须严格遵守,每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严格要求。
整个流程的复杂性及其所需时间,凸显了对新甲骨进行仿刻的难度。这同时也表明,古人在刻制甲骨文时可能也经历了类似的繁琐工序。当年他们投入的心血无疑极为丰富,或许还有许多我们尚未发现的技艺细节有待进一步挖掘。
老甲骨契刻要点
在老甲骨上进行仿刻时,由于其质地较为松软,钢刻刀并不适用。老甲骨的松软性决定了刻刀的选择至关重要,否则可能导致甲骨崩裂。材料特性与工具的匹配显得尤为关键,这也反映出在甲骨契刻过程中,对精准度的要求在不同状态下均需严格把控。
老甲骨的契刻工艺需依据其材质特点采取特定手法,这一过程显现了在漫长的甲骨文处理历史中,古人总结出的实用技巧对现代初学者而言,掌握难度较高。
甲骨文镌刻之谜
截至目前,关于甲骨文雕刻技术的学术领域尚未形成统一观点。以中秋夜的直播为例,唐际根提及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甲骨文是通过青铜刀等工具进行雕刻;另一种观点则主张使用热铜针进行烫刻。此外,他通过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结果,推测其雕刻方式可能与玉器的加工方法相似,即通过蘸取解玉砂进行蹭刻。
学者们在此问题上的研究态度积极。尽管目前尚未找到答案,但这并未阻止人们持续探索。那么,读者们对于甲骨文刻字技术的破解有何新见解?诚邀各位在评论区点赞、转发,并分享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