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的“跷跷板”模型:健康与疾病的微妙平衡

人体健康竟与核心菌群跷跷板有关?专家研究成果颠覆认知  第1张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赵立平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联合国际研究者,于顶级期刊《细胞》发表了一项创新研究。该研究首次识别出两组至关重要的核心微生物群,即“基石功能群”和“病生功能群”,它们对人体健康平衡起到关键作用。此两组菌群相当于体内的“平衡器”,其平衡状态直接影响健康。若“病生功能群”地位上升,并向主导地位迈进,身体将发出警示,预示健康风险可能出现。

“跷跷板”模型普遍存在于广大患者及健康个体的肠道样本中,不仅限于某一特定人群。这一模型成为肠道健康的显著标志,横跨不同地域和人群。这项研究发现对设立肠道健康的评估新标准具有重要意义,并可能促进菌群检测技术的个性化发展,为疾病防治及大众健康提供有力支持。

肠道菌群:不仅仅是消化系统的助手

近年在众多研究中揭示,肠道菌群的功能超越单纯消化作用,对整体健康维护至关重要,堪比人体核心器官。但关于关乎健康的关键菌群成员,学术界尚未统一见解。赵立平教授的研究团队成功填补了这一空白,揭示了肠道菌群的深层奥秘。

研究揭示,“跷跷板”核心菌群由与疾病缓解(“基石功能群”)及与疾病恶化(“病生功能群”)相关的两个功能群组成。这两大菌群间的平衡状况与健康密切相关。若各类人群,无论地域、种族或疾病类型,均拥有特定的“跷跷板”核心菌群,则形成全球通用的“跷跷板”模型,作为人类共同的核心菌群,设想令人振奋。

精准营养干预:改变菌群比例,改善健康状况

赵立平教授团队的研究不仅揭示了肠道菌群“跷跷板”机制,更推出了精准营养干预这一新型健康管理策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及营养摄入,能调节肠道中“基石功能群”与“病生功能群”的比例,使“大树菌”成为优势菌群,进而改善患者健康状况。此发现为个性化医疗与精准营养治疗带来了创新路径,预示着饮食调整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的潜在应用。

研究团队揭示,“基石功能群”与“病生功能群”的不均衡比值先于疾病症状显现。这表明,通过持续监测肠道菌群组成,能提前于症状出现时识别健康风险,进而实施预防干预。此发现为疾病的个体化预防和健康管理提供了新方向,使我们能更提前、更高效地维护健康。

肠道菌群检测技术:未来的健康守护者

基于“跷跷板”核心菌群模型检测技术的进步,预计将推动精准调控肠道菌群的医疗工具研发。此类工具可有效防治菌群失衡相关疾患,对精准医疗及健康管理产生颠覆性影响。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主任李景南指出,该技术的应用将引发临床医学的革新,使我们能更精确地探究和调整肠道菌群,进而更好地保障健康。

赵立平教授强调,识别肠道核心菌群的双向调节特性,特别是“大树菌”对人类健康的重大意义,为定制医疗与精确营养领域拓展了崭新路径。研究团队拟针对“大树菌”开展靶向研究,研发实用性检测与治疗方案,并在多类疾病中验证其疗效,切实惠及患者。该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科研界的研究视角,也为广大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愿景。

肠道菌群与健康:未来的研究方向

肠道菌群领域虽已实现显著进展,但诸多谜题仍待揭晓。如,各异地域、种族及疾病群体中是否存在普遍的“跷跷板”关键菌群?如何构建全球通用的“跷跷板”模型?这些问题亟需深入探究。同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开发高效检测与治疗手段,亦乃未来研究的关键任务。

赵立平教授的团队揭示了肠道菌群的奥秘,展现了解决健康问题的饮食调适和精确营养策略的潜力。展望未来,随研究的深化与技术的发展,预计将涌现更有效的健康管理手段,让全民共享个性化医疗和精准营养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