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芝麻收获技术的创新备受关注。过去,传统芝麻品种的收割主要依赖人工,这一作业过程存在诸多不便之处。然而,新型芝麻品种在机械化收割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传统芝麻收获之困

传统芝麻品种存在易炸裂和脱落的特性,这一现象显著降低了手工收割的效率。以一名技艺高超的农民为例,他一天可能仅能收割一小片芝麻田。同时,这种收割方式的经济成本极高,严重制约了芝麻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人力成本持续上升的背景下,芝麻收割阶段所需的高额人力投入显著减少了其利润空间,这一挑战已成为芝麻种植者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破解传统芝麻收获难题!抗落粒宜机收黑芝麻品种中黑芝 14 大丰收  第1张

手工采摘引发产量下降的现象不可忽视。由于人工操作难以确保精确收集,芝麻在收割过程中大量掉落,这直接影响了整体产量的统计数字。这一状况对芝麻种植的经济效益造成了不利影响。

“中黑芝14”丰收成果

10月21日,喜讯传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培育的“中黑芝14”品种正值丰收季节。位于黄冈市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内,该品种借助机械化收割,实现了每亩82.5公斤的单产。与当地其他黑芝麻品种相比,其产量高出10%以上。这一显著成果充分证明了“中黑芝14”品种所拥有的巨大产量潜力。据悉,黄冈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种植条件优越,为该品种的丰收提供了强有力的环境保障。

此次丰收显著提升了产量,尤为重要的是,它见证了芝麻机械化种植试验的全面胜利。这一成就不仅为芝麻的大规模机械化种植树立了榜样,更向种植者们展示了机械化种植在降低人力成本和提升产量方面的实际潜力。

团队培育努力

油料所的芝麻与特色油料创新团队在芝麻品种改良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团队负责人王林海对传统芝麻收获方式的不足有着深刻的认识,为此,团队着重于培育抗裂蒴、抗落粒、适合机械化收割的品种。此外,团队在设备和技术研发上也不遗余力。他们与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携手,共同研发了芝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以及精量播种、低损机收等设备。这些举措为新品种芝麻的培育和大规模种植奠定了坚实基础。

每一项技术和设备的研发都面临重重挑战。以高精度精量播种设备为例,其研发过程包括众多实验和持续优化。此外,对于低损机收设备,必须深入研究芝麻等作物的特性。通过反复测试,旨在收获环节显著减少芝麻损失。

“中芝NS16”的特点

“中黑芝14”品种之外,还存在一种名为“中芝NS16”的白芝麻品种,同样具有显著特性。此品种的抗落粒率超过86%。其植株形态中等且紧凑。生育期适中,既适合大规模种植并机械化收割,也适用于小面积种植及人工收割。特别是在湖北等南方丘陵与平原交错地带,其适应性尤为显著。该地区地形复杂多变,“中芝NS16”的适应性证明了其在多种环境中的广泛适用性。

破解传统芝麻收获难题!抗落粒宜机收黑芝麻品种中黑芝 14 大丰收  第2张

“中芝NS16”品种展现出显著的产量潜力。在种植实践中,该品种保持了稳定的产量表现,为种植者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无论是选择种植区域还是整个种植周期的产量稳定性,“中芝NS16”都凸显了其品种的优越性。

鉴定会和前景展望

黄冈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举办的一场现场鉴定会上,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专业委员会的专家组达成了重要共识。专家组一致认为,“中芝NS16”和“中黑芝14”两个品种表现出卓越的抗落粒能力,非常适合机械化收割。这一评价结果将对这两个品种的推广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两个品种具备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种植示范的持续扩大,越来越多的芝麻种植者将认识到它们的优势。

大规模推广这两种品种,全国芝麻产量数据预计将显著提升。这一举措有望改变芝麻产业以手工收割为主的局面,推动芝麻产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

关于芝麻产业发展的思考

芝麻产业正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众多新型芝麻品种接连问世,机械化种植与收割技术也在逐步完善。但在推广普及的过程中,却面临不少挑战。例如,新型设备的高昂价格可能让众多小规模农户望而却步。同时,种植技术的普及也需要时间。不禁让人深思,如何才能让用户更快地接受并应用这些新品种和新技术?我们期待广大读者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并请点赞及转发本文,以吸引更多人对芝麻产业发展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