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源头所在地沱沱河区域,近期遭遇了气温的急剧下降,温度已跌至零下。尽管气候异常寒冷,青藏铁路开心岭站却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态势。该站正在进行一项至关重要的换轨作业,此举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开心岭站的重要地理位置
开心岭站位于沱沱河上游河岸,是通往唐古拉山脉的必经之地。该站所有设施均设在青藏高原的常年冻土层和高海拔的无人区。这一地理位置对青藏铁路的全面运营至关重要,任何施工或改造都将带来显著影响。作为货物运输和人员输送的关键节点,该站也凸显了青藏铁路在极端地理环境下的运营挑战。在这里,高原和冻土的特殊环境使得施工难度和建设意义远超其他站点。
开心岭在青藏铁路的整体规划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其地位无可动摇,作为连接各站点的重要枢纽。青藏高原上,大量物资与人员的运输均依赖于此线路。若车站设施发生故障,青藏铁路的整体运输秩序将不可避免地遭受严重影响。
换轨施工的任务发布
青藏铁路施工安全与进度计划持续受到公众的高度关注。在开心岭站站场改造项目中,这一议题依旧备受瞩目。该工程由格尔木工务段的重点维修车间主导执行。车间主任许兵下达了施工指令,并具体指明了施工区域为站场2号至4号道岔缓冲区。他同时规定了天窗修施工的具体时间为12时05分至15时05分。许兵发布上线作业指令,标志着施工活动的正式启动。该指令不仅精确地指出了施工的具体位置和时间,也彰显了施工管理的严谨性。
施工小组的成员需严格执行时间规定,全力以赴,确保在规定时限内高质量地完成复杂施工任务。在青藏铁路施工中,对每个施工环节的规划需精确至分钟,这构成了团队的一大挑战。团队成员需熟练掌握操作流程,并严格遵循,以确保施工过程精确无误。
施工中的极端环境挑战
施工区域位于海拔4756米,这一高度让参与建设的队伍面临着雪域高原高海拔环境带来的重重挑战。氧气稀薄,使得施工过程异常艰辛,建设者们不仅要承受身体的不适,还需以极高的强度完成工作任务。在这种低氧环境下,人体容易感到疲劳,操作精度亦受影响。然而,施工人员仍需确保施工质量符合严格的行业标准。
气温已降至零下,严寒气候形成了一道挑战。工人们在低温中操作着冰冷的设备和材料,这无疑对工作效率产生了影响。同时,低温可能对材料造成损害。在这种气候环境下施工,必须关注低温对材料特性的影响,并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与健康。
施工前期的充分准备
为确保青藏铁路格拉段站改施工质量与进度,格尔木工务段已提前进行了周密部署,并全面启动了各项筹备活动。在施工现场,站场钢轨预铺作业正在进行,工作人员按照规划,有序地完成了规划、验收和监控等关键环节。这些前期工作的稳步实施,为施工项目的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筹备阶段,对众多工序及物资配置进行了细致规划。这包括了对钢轨等关键材料的筹备、设备检查与调试,以及人员培训与部署。每个环节均经过周密策划和组织。这种详尽的准备工作体现了青藏铁路建设团队的严谨作风,并为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复杂施工提供了坚实保障。
施工过程中的换轨作业
换轨作业涉及众多繁琐步骤。首先,需对现有钢轨进行拆卸,内燃扳手的轰鸣声此起彼伏,螺帽与弹条被逐一卸下。随后,旧轨被移除,新轨随即安装。与此同时,受损钢轨两端的焊接与冻结作业也在紧张推进。
钢轨焊接作业人员迅速完成了焊接模具的安装工作,紧接着便启动了铝热焊接工艺。在高温作业环境中,坩埚迅速熔化,铁水随之生成,同时伴随着强烈的热浪。各道工序紧密相接,施工人员之间的紧密协作显得尤为关键。若任何一道工序出现延误,都可能对整个施工进度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精确的组织和调配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施工任务的圆满完成
在经过3小时的紧张作业后,青藏线格拉段的开心岭站缓冲区于15时05分成功完成了P60侧磨新轨的更换工作。现场检查和验收过程极为严格,施工期间充分利用了180分钟的天窗期。此次施工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有效解决了站场岔区因钢轨接头引起的晃车、磨损和擦伤等综合性问题。
青藏铁路本次施工的顺利竣工,不仅为铁路的安全与高效运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同时也彰显了青藏铁路建设与维护团队在技术领域的卓越成就以及卓越的组织协调能力。关于青藏铁路未来是否会对其他站点实施类似改造升级,这一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我们诚挚邀请广大读者在评论区积极参与讨论,并对本文内容给予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