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清晨,洱海生态廊道上举行了一场富有意义的公益活动,标志着公益骑行活动的正式开启。活动现场阳光灿烂,空气清新,吸引了众多中外嘉宾的到来。活动一开始,便显现出鲜明特征,那就是来自不同领域的人们因共同关注环保理念而聚集在此。
骑行活动的基本概况
10月20日,"守护蓝色星球"大理公益骑行活动正式启动。此活动是2024年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的配套项目,致力于推动环保工作。活动分为3.5公里和8公里两个组别,旨在满足不同体能和骑行目标参与者的需求。现场工作人员透露,这一分组方案经过精心策划,旨在既满足普通骑行爱好者的需求,同时也考虑到专业骑手及其他多样化群体的期望。
在活动期间,参与者始终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愿。中外嘉宾们在完成热身活动后,迅速佩戴头盔,融入了骑行队伍。起初,整个活动进行得有条不紊,这一秩序井然的局面得益于组织者在前期进行的周密策划,从头盔的准备到起点的设置,各项工作都执行得非常出色。
骑行中的美景
骑行过程中,周边的自然景观格外引人瞩目。洱海生态廊道两旁,绿意盎然,树木繁茂,树荫浓密。抬头远眺,可见附近白族村庄的传统民居,其特色鲜明。这些民居不仅体现了当地的建筑文化,更在绿叶的映衬下展现出独特的韵味。靠近湖岸,水面上的海菜花盛开连片,这种水生植物的盛开标志着洱海生态环境的改善。这一美景并非偶然,是大理在生态保护方面不懈努力的成果。据资料记载,大理持续投入水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正是这些持续的努力,让海菜花在洱海重新绽放。
骑行于如画的风景之中,参与者们心旷神怡。随着每一处景色的变化,犹如一幅画卷逐渐铺展,持续吸引着骑手们深入探索,同时亦为他们带来了视觉上的愉悦体验。
3.5公里处的短暂停留
抵达3.5公里处的补给站后,骑手们纷纷停车休息。紧接着,一场拍照留念的热潮迅速展开。后勤保障人员在此为骑手们提供了充足的饮水及能量补给食品。该补给站规模适中,既未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又足以满足众多骑手短暂休息的需求。
迈克尔·坎贝尔,尼加拉瓜驻华大使,在此地深受触动。他对大理的秀美景色赞叹不已,并着重指出当地政府在湖泊生态恢复上投入了巨大努力。他特别提到,尼加拉瓜湖是其国家最大的湖泊,其面积是中国最大湖泊的两倍。他表达了对大理在生态保护方面经验的渴望,这一愿望间接证明了大理在生态保护领域的领先地位。
企业代表眼中的大理生态文明
李旻代表企业分享了他的深切体会。他强调,相较于其他同等水平的旅游城市,大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走出了一条独树一帜的道路。这种感受并非凭空而来。通过观察洱海的整体生态保护,可以看出大理在政策制定、基础设施建设、公众环保意识提升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特别是在污水治理领域,大理取得了多项成就。这些成就,是企业代表在大理开展业务或旅游活动时亲身体验到的。在评估投资或合作机会时,当地生态环境是企业的关键考量因素之一,大理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成果对企业具有显著的吸引力。
8公里终点的生态与旅游融合
8公里骑行终点处,各类业态如民宿、咖啡店、餐饮店及旅拍婚拍等,呈现出一片繁荣。这些业态吸引了大量游客至周边村庄。昔日,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农业,而现在,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收入渠道得到了显著拓宽。村民们普遍表示,自业态兴起后,他们的收入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部分村民家庭收入较之前增长了30%以上。
政府、经营者和村民的协同努力,在污水管网改造项目中展现出显著成效。工程启动前,污水直接排入洱海存在安全隐患。然而,随着工程的推进,成功切断了污水对洱海的污染途径。这一举措不仅有效保护了洱海的生态环境,而且为旅游业的长期繁荣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嘉宾的收获与感受
此次骑行活动为参与者带来了深刻体验。他们不仅亲身领略了大理的自然奇观,包括苍山洱海的壮丽景色,还深入了解了大理深厚的文化底蕴,诸如白族民居所体现的白族文化特色。尤为显著的是,他们直接感受到了生态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和谐融合。这一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值得学习的榜样。
在此,我们向公众提出一个疑问:贵城市是否能够借鉴大理在生态与旅游相结合方面的成功经验?我们期待在评论区看到您的观点。同时,我们也诚挚邀请您为本文点赞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