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成都某小区地下室承重柱被拆除的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据悉,10月19日晚,成都一位网友爆料称其居住的小区地下室承重柱已被拆除,钢筋出现严重弯曲现象,这一消息使得小区业主们深感忧虑。
事件发现过程
小区业主委员会负责人表示,大约在10月14日,有居民发现地下负一楼的两根支柱被施工用的挡板围住。通过居民在群里发布的视频可以看出,当时已出现异常状况。仅过两天,居民便发现支柱已被敲击至仅剩钢筋。这一事件迅速在小区传开,众多居民对此感到担忧,因为承重柱与房屋的安全性密切相关。起初,当居民向物业经理询问时,仅得到含糊不清的回答,称开发商正在检查裂缝并可能进行修复。然而,这一说法并未让居民感到安心,尤其是目睹了支柱被敲击成那样的情形。
该事件的发展呈现出逐步加剧的趋势。起初,业主们仅对围起柱子的原因感到好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柱子遭受了破坏,随之而来的是恐慌情绪的全面爆发。这一情况如同在宁静的小区中引爆了一颗炸弹,居民们最担忧的是房屋的质量问题,以及自己的家园是否依旧安全可靠。
开发商的解释
上周,开发商巡查人员发现两根承重柱的混凝土质量不符合标准,因此决定拆除并重新浇筑混凝土。他们强调,这并非严重问题,重新浇筑符合标准的混凝土不会对房屋结构安全造成影响。不过,他们也承认,并未将这一施工情况通知业委会和物业管理方。这一行为在小区中引发的争议,如同个人擅自改动他人住宅的关键结构,使得业主难以接受。
从开发商的视角来看,他们或许视此为常规的修缮作业,然而在业主眼中,此举却显得鲁莽无策。施工未提前通知便启动,且涉及拆除承重柱等风险极高的操作,业主因此深感其知情权遭受严重侵害。
业委会的疑问
对此事件,业委会负责人表达了诸多疑问。房屋究竟存在何种问题?施工是否制定了相应的方案?设计图纸是否合规?哪些单位负责施工?这些问题至关重要。作为业主利益的代表,业委会在此情形下理应挺身而出,为业主发声。
业委会在发现问题时迅速向社区进行了备案,这一行为显示出其对事件的重视程度。10月19日,成华区住建局主持的讨论会上,业委会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并对开发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追问。这一情况进一步表明,在住宅存在潜在安全隐患时,一个积极作为的业委会显得尤为关键。
多方的协商
10月19日,成华区住建局主导,开发商及业主等各方针对承重柱问题展开了讨论。开发商表示,此次检测旨在常规检查房屋质量,并称已有施工图纸,但尚未提供纸质版。此外,各方一致同意邀请第三方专家对承重柱问题进行审查,以评估检测或加固措施的正确性。
该协商机制是适宜的,在此情境下,专业第三方介入以判定是非显得尤为必要。住建局在协调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业主借此机会得以详尽了解自宅状况,开发商亦能借此阐明自身行为并规范后续行动。
专家的看法
专家现场勘查后表明,小区绿化区域之上的立柱支撑结构中,因承受压力而弯曲的钢筋属于正常现象。同时,采用的临时施工支撑方法也是符合规范的。然而,立柱拆除混凝土的行为可能暴露出施工质量问题。尽管如此,这种修复手段在行业内普遍应用,且修复后的结构安全并未受到影响。但最终结论仍需依据鉴定报告为准。
业主们对此稍感宽慰,然而谨慎之心并未全然放松。鉴证报告尚未公布,房屋结构的安全性不容忽视,如同悬在业主心头的一块巨石,至今尚未完全消除。
业主的期待
业主们反映,若开发商在初期便及时告知相关信息,他们对修复措施是能够接受的。居住于该小区的业主们,最关心的是居住安全。目前问题已至这一阶段,业主们期待后续问题能够得到妥善处理。他们期望开发商能够公开透明地处理此事,并迅速联系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依照既定方案开展施工工作。
此事对其他小区亦发出警示,面对房屋安全等关键议题,开发商与业主间的沟通应遵循何种方式方为恰当?读者朋友们,您对此有何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同时,也请点赞并转发本文以广为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