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起,全市河道堤防在防洪抗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所建立的“全链条培训”与“场景化练兵”相结合的体系,其效果已经初步显现;这种做法和经验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和关注。
三级联动强基
省、市、区三级协同,为河道堤防防汛队伍能力的增强奠定了坚实的根基。8名骨干成员被选派至宜昌,参加了全省堤防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培训,期间掌握了防汛抢险、水闸养护等关键技能。同时,将长江岸线整治、柏临河治理等12个工程案例转化为本土化教学课程,使培训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情况。市局采用课件共享和专家下沉等手段,组织实施了堤防基础信息的核查与登记培训活动,以此提高全体人员的业务能力。
各区域实施针对性措施,其中洪山区举办了刘应芳专家主讲的防汛专题讲座,江岸区针对涉河项目进行了项目管理特训,蔡甸区则组织了应急救援情景教学活动,青山区进行了防汛基础知识和预案的专题辅导,东湖高新区建立了“理论结合案例”的教学模式,江岸区还召开了防汛培训的专题会议,共同打造了“三级联动、一区一策”的精准培训体系。
靶向练兵砺剑
各区正致力于提升堤防防汛的核心能力,通过多角度的演练活动进行实践。例如,洪山区和汉阳区进行了闸口封堵竞赛,成功在24小时内实现了双闸联动封堵,体现了其高效的协同作战能力。武昌区在武船堤防改造现场模拟了管涌险情,通过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处理,效率提升了50%,显著增强了应对紧急状况的能力。江汉区则进行了闸门启闭的标准化演练,操作响应时间缩短了30%,从而提高了应急操作的效率。
特别加强了对历史险段的处理能力,已累计配备了120套防汛模块化设备,有效将管涌处理时间缩短至45分钟。汉阳区和洪山区分别进行了2025年的闸口封堵防汛应急演练和防汛应急演练,以此进一步稳固了演练成效。
紧盯险点隐患
2025年汛期来临前,对全市共计671.6公里的三级及以上河道堤防进行了全面检查。检查过程中,共发现10处堤防存在安全隐患,8处堤防遭受水毁,并已着手进行修复工作。同时,7个涉及堤防的开口工程已全部完成堤防的修复工作。此外,对于堤防工程、堤防闸口、历史险工段以及穿堤建筑物等,已明确防汛责任人员,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堤防防汛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防汛工作万无一失。
累计培训成果
自全市河道堤防体系针对江河防汛实战需求建立以来,已成功举办了26场河道堤防专题培训及38次实战演练。这些培训与演练覆盖了超过2000名基层人员,对增强防汛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实战操作能力具有显著影响,从而为全市河道堤防的安全保障打下了坚实的人力基础。
骨干学习反馈
8名骨干赴宜昌学习,他们计划将所学的关键知识和先进做法带回本地。这些知识在本土课程的转化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促进了长江岸线整治和柏临河治理等项目的有效实施,从而提高了全市河道堤防建设与管理的整体效能。
未来工作展望
全市河道堤防防汛工作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防汛局面依然不容乐观。未来计划将“全链条培训”与“场景化练兵”体系进一步优化,提升培训与演练的频率及针对性。同时,将强化对新型防汛技术和装备的学习,并积极应用,旨在不断提高防汛队伍的专业化与智能化程度,以便更充分地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汛情挑战。
您认为这种全面增强河道堤坝防洪能力的措施,是否适合在其他城市中推广实施?我们期待广大读者踊跃发表意见,积极参与讨论,并对本文给予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