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原本看似微不足道的建筑废弃物料,在成都建工集团近期的不懈努力下,获得了新生。集团经过加工,将这些废弃物转化为了生态景观建设的基础材料,进而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既实用又具有观赏性的街头“微景观”。

固废变身景观基材

5月15日,成都建工集团旗下的绿色建材业务板块与成都市双流区的城市管理以及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达成了合作协议。双方在合作中达成共识,决定采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再生技术,将位于三里坝地铁站C口处的废弃混凝土、红砖等城市固体废弃物,转化为适用于生态景观建设的材料。这些物料原本是建筑所用,经过技术处理,目前已转变为各式花箱、铺路砖、生态混凝土立体绿化墙等,它们均成为具有观赏价值的景观装饰品。

旧绿地换新颜

三里坝地铁站口周边的街头绿地先前状况不佳,绿化种类单一,灌木丛出现老化与退化现象,整体景观显得较为糟糕。经过一番改造,观赏性植物被有序地种植在生态混凝土墙面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垂直植物群落。这一变化使得原本单调的景象转变为如今的高颜值景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绿化优化空间布局

这种新型的绿化方式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成效。它巧妙地划分了停车区域与景观区域,使得城市的空间布局显得更加科学和合理。此外,这条绿色景观带全年都保持着生机勃勃的状态,无论何时经过,都能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生机。这不仅美化了周边环境,还极大地提升了视觉上的美感。

规范分区解决难题

三里坝地铁站附近的“微景观”中,再生建材被合理地融入了分区设计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采用模块化、易于拆卸的装饰墙,成功实现了人行道与车流的隔离,并构建了有序的停车“网格单元”。此举有效解决了非机动车随意停放的问题,显著改善了该区域的交通和停车秩序。

绿色建材应用广泛

成都建工集团相关人士指出,该集团采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生产的环保建筑材料,其应用范围极为广泛。这些建材在公园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构建以及装配式临时建筑系统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应用。例如,在成都火车北站扩能升级改造、锦江绿道、日月大道等众多市政重点项目中,这种建材的使用尤为突出。

低碳示范样板可复制

三里坝地铁站C口周边,环保建材与规范管理相结合的实践模式,蕴含着显著的价值。该模式不仅打造了一个兼具实用性与美观性的“微景观”,有效解决了城市管理中的诸多难题,同时,也为城市建设树立了一个值得借鉴的低碳榜样。此举为其他地区的城市建设与管理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经验。

您是否赞同成都建工集团将建筑废弃物转化为可利用资源的行动?此做法是否具备在其他城市进行推广的可能性?敬请于评论区发表您的见解。同时,不妨为本文点赞并予以分享,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环保创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