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巴拿马籍干货船“HUAMEIDA”轮在蓬莱海域遭遇困境,引发了广泛关注。事件中,船只走锚、拒绝避险安排,以及最终成功营救船员等多个环节交织,展现了多方救助和应对的亮点。
船只出现走锚迹象
10月18日13时03分,烟台海事局值班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迅速察觉到“HUAMEIDA”轮出现走锚迹象。他们迅速按照规定流程,要求该轮核查锚位。这一行动既及时又必要。同时,海事局预见到潜在风险,立即与海关、边检、港口等相关部门取得联系。他们计划为该轮进港避风开通绿色通道。这一举措展现了多部门协同作业,积极预防危机的努力。对于船只来说,走锚可能引发严重危险,这是海事安全管理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尽管如此,本次航行中所有人员均坚信通过锚泊避风即可确保航行安全,并且已提交了相应的书面情况说明。然而,这种基于个人主观的判断实则潜藏着极高的风险。在海洋多变的气象条件下,诸多不可预见的因素均有可能对船舶的安全构成威胁。
船只走锚后搁浅
烟台海事局等相关部门虽已尽力进行协调以规避风险,然而,由于强风的影响,“HUAMEIDA”轮仍未能有效控制其锚位,导致向岸边漂移。18日18时30分,该轮在蓬莱东港东侧水域搁浅,并紧急发出求救信号。蓬莱东港东侧水域的搁浅地点具有特殊性,该区域搁浅可能面临多种风险,包括海底地形和水流状况等。此外,船舶搁浅后,极易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例如船舶结构受损、燃油泄漏等潜在危险。
各级搜救中心启动预案
在接到求救信号后,山东省、烟台市及蓬莱区的三级海上搜救中心迅速响应,即刻启动了应急响应计划。这一过程紧张而关键,多个部门紧密协作应对紧急状况。他们的首要任务是确保13名船员的生命安全,因此立即指导他们穿戴救生衣,并做好撤离和转接的准备工作。同时,他们召集了救助专家和经验丰富的资深船长,共同研究并制定了人员转接方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其中,他们计划通过缆绳连接船舶与岸上,建立紧急转移通道,这一方案充分考虑了当时的实际情况。此外,他们还协调了专业救助船“北海救115”至附近水域待命,该船配备了专业的救护设备和技艺高超的船员。
成功建立应急转移通道
在18日23时45分,救援团队成功将一根缆绳从遇险船只中取出,并将其连接到岸边。尽管这根缆绳看似平凡,但它实际上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安全措施。缆绳的连接确保了在紧急情况下,遇险人员能够迅速转移。比如,在风暴潮突然加剧或船舶结构迅速受损等危急时刻,这根缆绳便成为了船员通往安全陆地的生命之缆。
直升机成功转接船员
19日凌晨5时33分,北海救助局派出直升机“B7312”从蓬莱升空,紧急赶往事故船只所在地。这一行动充满了紧张气氛,同时也凸显了航空救援的迅速高效。在6时06分这一关键节点,船上的13名船员被顺利、安全地转移。13条生命从险象环生的搁浅船只上成功转移至安全区域,这一成就汇聚了众多救援团队的实力、智慧以及应变能力。正是由于每个环节的精心策划和精准执行,才得以保障船员们的生命安全。
船舶后续情况处置
在此次事件中,尽管13名船员已安全获救,但船舶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该轮目前仍处于搁浅状态,幸运的是,海面上暂时未发现溢油现象。烟台市海上搜救中心已明确表态,将跟踪并妥善处理后续事宜。这包括对船舶状况的进一步评估、制定浮起或拖离的具体计划、持续监测溢油状况以保护环境等多项工作。对于整个事件,我们不禁质疑:在事故发生前,海事部门提出避险建议时,船东却拒绝避险安排,对此是否应采取相应的强制监管措施?我们期待大家的积极讨论,并欢迎点赞及分享这篇文章。